随着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的相继落地,银行资管业务转型亦变得十分迫切。从过去的粗放经营模式,到“真资管”和“以投资者为中心”,其中涉及销售端、投资端、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金融科技或成这场“转型之战”的决胜关键。
无法挖掘长尾客户
理财新规下,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转型已成必然。但其中亦存在诸多挑战及痛点。“从销售端来看,客户群体的扩大与服务方式的转变将颠覆银行财富管理端业务模式。但面对理财新规关于面签、双录、产品宣传、服务、信息披露等要求,仅通过传统的理财经理线下业务模式使得银行面对广阔的长尾客户市场无能为力。”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
如理财新规中银行理财门槛的大幅下降利好长尾客户市场,但传统的客户服务管理方式无法支撑对长尾客户市场的充分挖掘。而理财新规对银行销售渠道的限制,使得银行理财在日益成熟的共享金融所带来金融脱媒过程中,获客能力进一步受到掣肘。
与此同时,在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看来,投资端方面,银行对内自主投研能力不足,同时对委外合作机构的管理亦粗糙。“理财新规要求银行需要切实履行投资管理职责,这需要银行完善对合作机构、管理人的精细化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传统对委外业务手工管理、对管理人简单的‘白名单’管理的方式将无法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管理人的精细化管理。”
而理财新规关于银行合作机构的资质要求以及管理要求,也使得银行必须实现对于合作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即实现从投前、投中到投后的全流程评价和监控。
此外,从运营管理来看,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理财产品形式改变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运营模式的转变。产品净值化转型对产品的交易、估值、结算、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更严要求,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亦考验银行理财风险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而资管子公司的逐步落地,更将直接考验银行的运营管理能力。
“银行的资管业务战略将与风险结合,风险管理能力是控制产品净值波动,维护客户的有效方法,如何快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及效率将是银行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表示。
亟待建立智能资管系统
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这些转型痛点制约了银行资管的有效转型。“拥抱科技,对内提升效率与能力边界、对外提升客户使用体验与服务产能是理财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若不能全新架构金融科技,银行资管转型只能是空谈。”
事实上,从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金融科技”已成为关键词之一。“在实践中来看,主流的银行均已开展了经营层面智能化转型的探索,且尝到了甜头。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上线,提升了产品营销成功率,智能投顾则成为不少银行资管业务新的增长点。”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撰文指出。
不过,用户体验层面的金融科技转型被认为仍待改善。以理财为例,薛洪言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上并无变化,只是在体验上做了一些改进,如引入了“T+0”的货基产品、开展了智能投顾业务等。与互金平台相比,仍然是同质化,缺乏特色。
“深度整合金融科技,将客户信息及需求数据化并通过标准流程进行系统服务,是服务长尾客户唯一的可行路径。”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理财新规下,对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应该是建立以智能财富管理系统、资产配置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等三大系统为支撑的智能资管系统。
其中,智能财富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策略模型、场景架设、智能平台,洞察、快速响应并直击需求痛点,实现全天候服务。
资产配置系统中,自主投资以投研系统为核心,以金融数据库、资产配置策略与模式为底层基础,提供充分的投研支持;委外投资以MOM管理系统为核心,在标准化的评价流程下,通过内外部数据库的联动,对管理人实现投资全流程的评价,提升银行对委外业务的主动管理能力。
运营管理系统则以运营数据为内核,打通全业务链条,通过信息化建设及对交易、估值、结算等系统的架设,实现风险穿透,完善净值型产品的运营。
“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金融逻辑与业务逻辑之上,根据系统的重要性、紧迫性、所需资源的多寡、开发的难易进行不同的时间规划与功能规划,在标准版的基础上,根据银行个性化需求逐步迭代升级,嫁接到本行已有的系统模块,最终形成资管系统的全面整合。”上述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