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玻璃门后,宋怀明进入村里的回收物自助投放点,将装满可回收物的白色垃圾回收袋放入其中。约一周后,这部分物品的收益将转入宋怀明的微信账户。
玻璃房子样式的回收物自助投放点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共有10个,这是当地从去年开始摸索“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的成果。民众只需扫描二维码领取“专属”垃圾回收袋,待装满可回收物后再放入投放点即可。回收袋经专业公司收回并拆分、称重,收益直接通过网络转给村民。蒲江县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宋勇介绍说,未来这种自助投放点还将进一步在该县全面铺开。
“以前农村垃圾就是直接丢,杂乱堆放,到了夏天味道特别大。”宋怀明告诉记者,蒲江县2011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村里给大家发放了分类垃圾桶,他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又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卖可回收物”。
宋怀明说的垃圾桶灰绿相间、高约半米,每户都有一个。瓜果剩饭等被放入印有“可堆肥垃圾”的右侧桶内,之后会被倒入堆肥池,通过降解变为肥料再利用。纸壳、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单独放置,通过村里的自助回收点变为收益回到村民的钱包中。剩下的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环卫人员二次细分后,再由村上统一收集并转运至县上进行处理。这正是蒲江县“二次四分类”的垃圾分类模式。
宋勇表示,“二次四分类”垃圾分类模式2018年底已经覆盖了蒲江县所有的乡镇和85%的行政村。“去年,蒲江垃圾减量超过35%,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设,而部分垃圾‘变废为宝’,也鼓励老百姓继续坚持实施垃圾分类。”
胡晓川是插旗山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他告诉记者,仅2017年3月至今,村民通过垃圾回收就已获得8.5万元人民币的收益,大家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垃圾分类改善了村内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在,不少村民都经营起了农家乐,周末生意尤其好。”
蒲江县的实践只是四川省推行垃圾分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发展,“垃圾围城”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日前,四川省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强调将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
此前发布的《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还指出,到2020年底,四川将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实际上,垃圾分类实践早已在四川“遍地开花”。德阳市罗江县摸索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罗江模式”,基本达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处理;眉山市丹棱县培养50余名“垃圾处理承包人”,负责对村民初次分类过后的垃圾进行再处理,极大改善了当地环境;雅安市名山区进行了“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实践,该区解放乡已实现垃圾清运成本和垃圾量双减,其中垃圾量农户源头减量三分之二,清运员工作量也大幅减少。
没了过去垃圾堆刺鼻的气味,清香的柑橘味飘散在插旗山村,宋怀明感叹,“垃圾不仅可以做肥料,还能变成钱,这是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作者 岳依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