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可科技)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此前,该公司一直在谋求A股主板上市,2016年底在浙江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2018年8月首次预披露,今年3月中旬还在证监会官网进行了预披更新,但4月9日,其IPO审核进度突然变更为“终止审查”,随后,该公司转道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虽然近年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但杭可科技也并非没有隐忧。
存货加大成本控制压力
杭可科技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各类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在充放电机、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系统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能力,并能提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杭可科技的盈利能力在七十多家科创板申 报 企 业 中 名 列 前 茅 。 2016年-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1亿元、7.71亿元和11.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70.66万元、1.8亿元和2.86亿元。
同大多数申报企业一样,杭可科技也选择了财务标准要求最低的上市标准一进行申报,不过该公司同时也符合上市标准三和标准四的要求。根据招股书,该公司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为 53.49 亿元,2016年-2018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达到1.31亿元、2.78亿元和2.53亿元。
虽然近年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但杭可科技也并非没有隐忧。《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存货金额较高,2016 年-2018年,其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65亿元、6.05亿元和7.8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44%、40.42%和41.13%,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9.14%、32.95%和33.84%,占比较高。究其原因,与杭可科技的业务模式不无关系。该公司的存货主要为发出商品,而发出商品的金额较大,与客户产品验收时间长有关,从公司发货至客户验收的时间间隔普遍在一年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主要产品后处理系统设备作为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的一部分,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时,需要与整条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一起试生产,因此验收时间普遍较长。存货金额较大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在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对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前五客户营收占六成多
此外,杭可科技的客户集中度也比较高。其客户主要为韩国三星、韩国LG、日本索尼(现为日本村田)、宁德新能源、比亚迪、国轩高科、比克动力、天津力神等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
2016-2018年,虽然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但仍在60%以上。对此,杭可科技表示,其紧盯国际龙头客户,与很多国际一线锂离子电池厂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类客户具备信誉良好、业务发展迅速、抗风险能力强、技术革新领先等诸多优势,直接带动了公司的快速成长。不过有得必有失,如果未来这部分客户经营不利,或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则势必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对于从主板转到科创板的原因,《金融投资报》记者曾致电杭可科技询问,但其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不太清楚、不知情。事实上,在已经公布的79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中,不乏和杭可科技一样中途“变道”的。据记者粗略统计,科创板申报企业中有约12家曾申报过主板或创业板,其中多家还曾上会被否,如晶丰明源、申联生物、宝兰德都曾申请在主板上市但上会被否,贝斯达、龙软科技、方邦电子曾申报创业板被否。
■本报记者 张璐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