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3月30日讯 一天前,成都双遗马拉松火热开跑;一周前,四川省体育馆见证四川金强登顶CBA。成都,一直在全国享有“运动第四城”的美誉,这座城市和体育的缘分从来都很深。不论是当年的金牌球市、席卷全国的黄色旋风,还是如今的CBA金强浪潮、成都双遗马拉松,成都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体育细胞。
近日,成都市政府发布体育消费“白皮书”,华西都市报也将推出系列解读报道,体育,不再是电视机里的精彩比赛,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产业和明星:2025年,成都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经常锻炼,未来,我们将拥有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健身场地,全面健身时代就这样扑面而来。
未来 一半成都人经常锻炼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还是可以实现的
3.2万人在跑道上比赛,10万跑友在现场“围观”,3月27日成都双遗马拉松欢快落幕,成马的大数据和照片却还在网上刷屏。让全国网友和跑友震惊的是,成马的赛道美、参加成马的跑友美,还有成都人的热情。“你看嘛,三万人的比赛,不是那么容易搞的,结果成马报名异常火爆,三万人的比赛,确实很风光。”成都市体育局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邓鸿斌说,从成马赛道就可以看出,成都人其实一直很爱锻炼。“以前民间有一种说法,成都是全国长跑第四城,成都人很爱跑步这项运动,参与的人口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虽然没有特别准确的横向数据,但成都人爱跑步,确实全国很出名。“我们的羽毛球场使用率,也在全国非常高,从体育消费就看得出来,成都人很爱锻炼。”
去年年底,四川省体育局公布了《2014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其中成都市20岁及以上人群中,经常锻炼的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占16.6%、6岁及以上人群占32.5%,两个数据,成都市都是全省最高的。
而在2025年,据成都市政府发布体育消费“白皮书”显示,成都市经常锻炼人口要占常住人口的50%以上,也就是说,每两个成都人里有一个经常锻炼。对于这个目标,邓鸿斌说其实实现起来难度不大,“2013年公布的数据,成都的健身人口已经突破了600万,最新的数据来看,其中,太极人口就有260万,自行车人口有几十万,还有跑步人口……”可以说,2025年50%的目标绝对不是一句口号,那是可以实现的。
模式 用赛事带动体育消费
爱好者大多是从观众向参与者转变的
金强夺冠,成为CBA历史上第五支冠军队伍,网上流传了一种说法,“除去没有地域特征的八一队,其余夺冠的四支CBA球队分别是:广州、上海、北京、成都,符合北上广成四座体育大城。”对于网友的这种解读,邓鸿斌说,“这种说法和解读代表一部分网友的观点,但一个品牌赛事、品牌球队对于一个城市的体育健身来说,确实有很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当年成都足球火爆的时候,足球的爱好者相当多,现在CBA金强热,篮球人口肯定会增加和促进。”
除了金牌球队的影响力推动,成都体育健身人口的另一种模式是赛事,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已举办7届的成都自行车车迷节。这个赛事目前的参赛人口达到了5万,辐射人群达到百万。而在赛事之初,成都的自行车爱好人口其实“少得可怜”——成都市骑行人口由办赛之初的几千人增长到如今的数十万人,自行车俱乐部由当初的10多家增加到300余家。
成都双遗马拉松也是一个很好的金牌赛事样本,作为长跑第四城的成都,在自己的家门口有了赛事,对于跑步人口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难以估算的。很多5公里、10公里的跑友赛后表示,成马给予他们这些跑步菜鸟或者说跑步初级爱好者一个很好的“刺激”和鼓励,有了这个家门口的赛事平台,他们也更爱跑步,也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场所 所有体育设施全开放
旧厂房、仓库也会改造为健身场馆
每个周末,家住武侯区晋吉路的张阿姨,都会凭社区办理的健身证,进入家门口的小学校,在操场慢跑。你知道么?未来,不仅仅是成都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企事业、专属训练场馆等都将逐步开放给市民。此外,你身边的旧厂房、仓库也会改造成健身场馆哟。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将多渠道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加快建设成都奥林匹克中心和单项赛事中心等大型体育基础设施,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也要盘活资源,改造用于体育健身。”成都市体育局相关人士介绍,将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鼓励可拆装式游泳池、可拆装式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
“我想去周边学校或者企业场馆健身,如何知道开放的时间和情况呢?”喜欢抽空锻炼的市民林先生问。这个问题,成都市政府已经考虑到了,将建立节假日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定期公开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按照计划,成都市将推进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在特定空间和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比如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依法向社会开放。同时,将加快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体育系统所属专业训练场馆在节假日、公休日和空闲时段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