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为期9天的2017成都“蜀龙杯”中国青少年精英足球邀请赛(春季)落下帷幕。来自中超、中甲诸强的青训梯队,以及国内优秀的青训俱乐部,共51支不同年龄段的队伍,在卡尔美-成都仁德足球青训基地交流学习。
借此机会,成都商报《运动成都周刊》记者分别对参赛教练员、运动员及家长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从收回的50份运动员调查表以及43份家长调查表中,记者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国足球青训现状。
8.8岁
初次接触足球年龄普遍偏晚
在此次参加“蜀龙杯”的51支球队中,各队实力差距较大,比赛经常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12:0、15:0这样的比分也屡见不鲜。在实力差距较大的比赛中,一般领先的球队球员控球能力都非常不错,传接球准确。而落后一方的球员往往位置感差,拿着球就是大脚开往前场。在随机调查的50名球员中,绝大多数的球员都选择将“喜爱”作为踢足球的原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球员们首次接触足球的年龄普遍偏晚。
来自塞尔维亚的足球教练斯洛博丹·瑞斯迪克,是教育部“校园足球海外引智计划”聘请的山东省首位校园足球外教。在博丹看来,中国校园足球跟国外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开始踢足球的年龄普遍偏大。“国外的校园足球意识更强一些,孩子从五六岁就开始踢球,以后更注重推广幼儿、少儿足球的话会更好。”而在一些国家,踢球的孩子往往在5岁之前就开始接触足球,对于他们来说,足球是幼时的玩具。
而在此次“蜀龙杯”接受调查的50名小球员中,只有1位是在5岁时接触足球的;最多的年龄段来自8岁至10岁,占到了64%;而直到11岁甚至12岁才接触足球的小球员也占到了16%。
40%
每天文化学习课时间不足两小时
根据此次随机进行调查的17名教练员问卷显示,每次组织训练的时间,平均约为2.5小时,每周平均训练5天左右。而在50份随机抽取的小球员调查中,平均训练时间为2.64小时,平均每周的训练天数为5.4天,都略高于教练们的数据。其中来自湖北省足球07队的10名球员中,有6名球员填写的训练时间为7天;来自奥航足球俱乐部的5名球员,训练时间一栏也均填写为7天。
过多的训练时间,是否会占用孩子们学习的时间?在每天学习文化课时间这一栏中,有14名球员写的是1小时,6位球员写的是2小时,这意味着,此次接受调查的50名小球员中,40%的孩子每天学习时间不足两小时,而这些孩子基本都还处于小学阶段,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担忧。而在“是否愿意为了足球放弃中考”这一项中,32名小球员选择“是”。此外,在另一项调查,“希望增加或减少文化学习时间上”,26人选择增加,4人选择维持不变,20人选择减少,看起来差别不大。
2014年,德国队重夺世界杯冠军,德国足球重新崛起的背后,是他们的“十年复兴计划”。而在他们精密的青训培养计划中,即便16岁的足球小将们,每天也要保证6~7个小时的文化学习时间。一位资深基层教练就告诉记者,“足球除了基本技术和身体外,真正要突破瓶颈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关键还是看头脑和学习能力,这一点上我们的孩子们很吃亏。”
在给50名小球员的调查问卷最后,都有一栏是“请自由分享一段你踢球的故事”,原本我们是想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孩子们对踢球的真实感觉,但50名小球员竟然没有一人填写。有几名10岁左右的孩子填到这栏时,思考良久,抓抓脑袋,咬咬笔杆,最后非常诚实地说,“确实写不出来”。
86%
更多小孩倾向未来出国踢球
在中国足球历史上,曾出现过杨晨、孙继海这样留洋成功的球员,但更多的则是在国外摸爬滚打,难以觅得上场机会,最终悄然回国。
根据国内知名足球记者滨岩透露,目前在海外留洋的中国球员大约有500多名左右,这些球员中有高达三分之二的球员没有办法踢上正式比赛。但即便这样,出国踢球仍然是很多小球员的梦想。
在此次接受调查的50名球员中,有43位表示希望出国踢球,比例高达86%。虽然从如今的中超新政看来,国内年轻球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比之下,小球员们仍然更愿意到国外的足球环境下深造。在这些小球员中,他们的足球偶像基本都在C罗、梅西、内马尔和贝尔这4人中产生,这也是他们希望出国踢球的原因之一。
中超的U23政策导致“留洋球员回购热潮”,不少年轻留洋球员都选择回国踢球,留洋对于绝大多数球员来说都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50场
参赛场次不少但赛期密集
“在中国,青少年的比赛是每两天一场的。如果说青少年的培养需要土壤和阳光的话,那么每天都浇水,球员是会坏掉的。有件事是常识:踢一场比赛,起码需要两天的恢复时间……”在接受著名足球记者孙雷采访时,西蒙说道。作为鲁能足校从波尔图俱乐部聘请的青训专家,西蒙的“官职”是鲁能足校总教练助理。而他另一项——也是更紧迫的工作,是担任鲁能U17梯队的主教练,备战2017年的全运会。此次参加“蜀龙杯”比赛的小球员们,是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我们同样进行了调查。
来自上海申鑫金山队的小队员们一年参赛场次是50场左右,而奥航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填写的数字也比较统一——一年45场左右。显然,一年参赛场次这个问题难倒了不少小朋友,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统计,因此在50份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回答是“数不清了”、“很多场”这样模糊的答案。但据记者现场了解得知,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孩子一年的比赛场次都超过50场。
对于这样的比赛频率,不少教练认为并不高,“以赛代练”也是很多教练的选择。对此,一名来自上海的教练坦言,“很多小孩做基础训练就显得很不耐烦,但一旦比赛就特别兴奋,为了提高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很多教练从小就会经常让他们比赛,反而忽略了基本技术的训练。”50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几乎所有的小孩在“最喜欢的训练内容”这一栏都填的是“打比赛”,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虽然从全年看来,50场比赛并不多,但是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些比赛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很多时候两场比赛之间间隔只有1天,这样的频率就非常高了。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来说,频繁的比赛让他们的身体恢复无法得到保证,比赛和训练的效果也会相应地大打折扣。
美国的足球青训学院精英联赛规定,所有参赛的精英俱乐部需拥有3个年龄段(14,16和18岁)的梯队,每支梯队有16~36名注册球员,这些小球员是由美国足协遍布全国的球探网络,从全美60万名足球少年中精心选拔出来,推荐给各支青训俱乐部,这7500名足球小将承载着美国足球的希望。而这些小球员们一年踢的比赛场次是30场。每场均为11人制,配备3名裁判,而对手不但有来自洛杉矶银河、纽约红牛、西雅图海湾人等美国大联盟职业球队旗下的青训同龄人,还包括多支欧洲豪门美国分部的小选手,比如尤文图斯、阿森纳和埃弗顿。近些年来,美国足球进步迅速,看来处于青训阶段的孩子们参加比赛不能光看数量,更重要的是比赛质量。
家长篇
74%家长希望增加孩子训练时间
从小球员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他们的训练和比赛时间并不短,但有趣的是,家长们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在43份随机填写的家长调查问卷中,有32名家长认为应该增加孩子的训练时间,比例高达74%。其中,15位家长认为孩子踢球后的成绩有所上升,22位家长认为踢球和孩子的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而认为孩子踢球后成绩下降的家长只有6位。
从球员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些踢球的孩子们普遍更愿意在专业足球领域有所作为,并且不少孩子都认为足球训练相比文化学习更为重要。而在收回的43份家长问卷调查表中,24位家长表示愿意孩子为了足球放弃中考或高考,这个比例相对孩子们更高。在这些家长中,超过70%的家长要么从事足球行业,要么对足球非常喜爱,正因如此,他们才愿意从小让孩子踢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也背负着家长们的梦想。
在关于足球投入的问题上,近一半的家长表示一年花在孩子足球培训上的费用超过1万元,对于他们家庭来说尚可承受。但如果要出国踢球,不少家长还是表示负担不起。
在对于足球运动的了解上,22位家长认为是一项职业运动,另外21位家长则将足球看做是锻炼和爱好。在“蜀龙杯”比赛的现场,不少家长围在场边,有些甚至从外地来成都陪伴孩子比赛。在比赛中,不少家长甚至在隔离网外不断指挥着孩子,俨然将自己当成了教练,孩子稍有失误或者表现不佳就在场外大喊大叫。而在孩子输球后,这些家长还会与孩子分析失利原因,语气严厉,而孩子一般都是默不作声。
在与一位这样的家长聊天时,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足球只是个爱好,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孩子踢的怎么样完全是看他的悟性,实在踢不出来也无所谓。”但从他与孩子的交流来看,并不像说的那样洒脱。
李培洋 记者 李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