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四川大学共获得6项奖项,其中,王琪院士团队引起媒体关注,他们除了凭借“新型三嗪阻燃剂清洁制备及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的“磨客”。2018年,王琪院士带着科研项目落地武侯,入驻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成为该区众多追逐梦想的“磨客”之一。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以“环川大知识城”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建设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与四川大学成立了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共创、共享、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吸引了一大批川大师生到武侯创新创业,为该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环川大知识城” 打造“智慧城区”核心区
紧扣“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建设主题,武侯区确立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基地、服务型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其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环川大知识城”。
“环川大知识城”建设效益正在显现。在川大科研综合楼,除了王琪院士带着技术项目入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建树教授带领的高分子材料团队也加入其中,目前已有高端科研团队22个项目入驻。此外,四川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正式挂牌营业,首批17个项目已正式入住。作为“环川大知识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的建设正有序推进,据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已正式开工建设。此外,国家生物材料中心校地合作项目、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基地等重点项目正稳步建设,“环川大成果转化区”获市首批成果转化区示范项目立项。
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项目是武侯区与四川大学紧密合作的又一重大项目,也“环川大知识城”建设的支撑之一。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依托四川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重点领域,促进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助力武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不断提升武侯综合竞争力,为武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建设注入强有力新动能。
创新四大合作模式 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只是武侯区推动校园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过程中,该区创新提出“四大合作模式”的融合发展路径。
建立定向联系机制。近年来,武侯区领导分别带队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25所高校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和对接,有效推进“磨子桥创新创业联盟”的合作,搭建了校院企地科技成果转换平台。
探索“政府+高校+园中园”模式。据了解,武侯区将与四川音乐学院深度合作,签订“共建音乐之都”战略合作协议,以城市音乐厅为中心打造城市音乐坊,共同推进“音乐产业园”“音乐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将“环川音知识经济圈”周边1.2平方公里区域定位为“世界音乐族的追梦天堂”。
探索“政府+平台公司+高校”合作模式。武侯区与四川大学华西四所医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本着“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打造西部国际智慧医疗引领区。
探索基地带动合作发展模式。据介绍,武侯区将以锦里和武侯祠为核心,打造集三国文化展示、研究和体验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国蜀汉城,目前该区与西华大学、西南物理技术研究院等7家高校院所达成了创新创业初步合作意向,与成都体育学院共建创新创业就业实训中心,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共建西南数字孵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