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文骥)今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了解到,2019年9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近日,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就该《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政策措施》主要针对成都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弱、体育品牌不强等现状,结合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对体育产业的需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引导和培育,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构建适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需要、具有成都优势和特点的体育产业生态圈。
内容方面,《政策措施》由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七大政策措施组成。7大政策措施可以概括“1+3+3”的架构。其中,“1”是指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增强引领示范作用。前一个“3”是指围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重要任务,贯彻落实体育企业招引和品牌培育计划,重点支持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办赛,政府办赛逐渐市场化)、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招引外地企业、培育本土企业、扶持职业俱乐部、支持社团发展、支持人才培养)、建设产业支撑载体(引导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市级、省级、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或项目、单位;发展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景区等;支持“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三个方面。后一个“3”是指金融税费、土地人才、营商环境等3个要素保障方面的支持政策。
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措施》聚焦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以设立成都市促进体育发展专项资金为主要抓手,着力促进社会力量全面参与、体育品牌价值提升、市场主体更加壮大、体育跨界融合度不断提高、要素保障不断完善,推动形成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高、营商环境更佳,市场主体活跃、产品供给丰富、体育消费旺盛、带动作用显著的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格局。
针对《政策措施》的补充说明中提到,关于金融税费支持、产业用地政策、人才政策已有相关部门及上级政策支撑;涉及财政资金奖补的9个项目中,外地上市民营企业迁入成都市、本地民营企业上市、社会培训机构培养运动员代表成都参赛获奖的奖励已有相关政策支撑,另6个项目分别是社会企业办赛的补助、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或体育组织的奖励、遴选产生的瞪羚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奖励(考核增幅和规模)、本地职业俱乐部的扶持补助、优秀体育社团的奖励、社会企业投资建设并申报成功市级省级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将在下一步制订具体的单项实施细则。
记者获悉,该《政策措施》文件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行,有效期三年。
延伸阅读——《政策措施》文件出台的背景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各地纷纷出台产业促进政策。2016年5月,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任务要求,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比如: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77号文),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121号),2019年国家发改委与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要积极实施“体育+”工程,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教育、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40号文),纲要指出,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到2035年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北京、上海、江苏、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纷纷出台体育产业促进政策,将体育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绿色经济、城市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大力扶持。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2018年成都市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值632亿元,增加值215亿元,增幅超过13%,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1.41%(全国平均水平0.95%,广州最高2%),而且市场主体活跃,登记的法人单位2200多家,经营机构6500多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五,排在北上广深之后。目前,成都正全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同时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动员大会上对体育产业提出明确要求,成都体育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