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8月22日讯 藏歌飞扬,美酒飘香。8月5日,四川首个以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俄达门巴旅游景区在川西高原上盛大开园。“俄达门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 “迁徙过来的部落”,历来基础条件差、经济落后。沐浴国家精准脱贫的春风,搭乘旅游扶贫的快车,俄达门巴村一年“翻身”,成为木雅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藏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通过规划引领、突出重点、模式创新,四川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2015年,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708亿元,同比增长27.5%;全省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786.2元,比上年增加81.7元。
严格规划蜀山川水一盘棋
在旅游扶贫中,四川各地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巴中平昌县坚持把城镇当景区、把新村当景点、把道路当精品旅游走廊,充分融入文化元素,依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大县、旅游经济新县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汶川县水磨镇,一个曾经的工业高污染集镇,通过旅游扶贫在灾后重建中变成了旅游名镇。汶川县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个月结束的大樱桃采摘节,全县共计接待游客4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6亿元。”
如今,四川形成了环城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等乡村旅游发展五大板块。乡村旅游已成为四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助推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2015年,四川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纯收入135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5元。四川5万多个行政村中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超过5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0万余家,带动800余万农民受益。
重点突出特困地区走新路
在旅游扶贫中,四川把自然资源优厚、经济条件落后的民族地区群众列为重点扶贫对象。
四川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省每年都会安排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70%用于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大小凉山彝区和川西高原藏区的旅游项目。去年,四川省在四大片区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投资879亿元,引进社会投资1318亿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四川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引入旅游项目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脱贫增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 “三百示范工程”和“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带富一个乡”模式,建成了一批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精品旅游村寨;凉山彝族自治州今年全面启动旅游扶贫示范区、旅游扶贫示范村和民宿旅游达标户建设等,力争带动全州11个贫困县1万人脱贫;甘孜藏族自治州将通过千名创客引领千村万户旅游富民,引导支持千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
(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