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故居纪念活动在都江堰隆重举行

张大千家属捐赠张大千巨幅特制榜书作品《青城山》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0月28日讯 1938年,张大千曾率家人弟子在青城山上清宫连续居住三年,敦煌归来后又断续返居,前后历时八年之久,在青城山创作了《青城山全图》,《青城全景墨笔山水》《长江万里图》等大量名画,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10月23日至10月28日,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新局、民政局等单位承办的张大千故居纪念活动在都江堰青城山隆重举行。
10月24日上午,绵绵细雨中,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携一双儿女兴致勃勃地雨中登青城,细细的雨丝犹如长长的思念,穿过七十余年的时空,勾起后人们无限的情愫。特别是一到上清宫,年近九十的张心瑞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她深情地说: “我十岁来到青城山时,这两棵银杏树就在这里,高大挺拔,我仿佛又见到了故人。”一进上清宫山门,张心瑞加快了脚步,在众人的陪同下,她快步走进大千先生故居,然后在七十年前和父亲居住的小院子里久久地伫立,看着当年父亲亲手植下的梅花还在,张心瑞心潮起伏,她挨个参观每个房间,然后告诉女儿和儿子:“这是一个简单的堂屋,平时接待客人使用”。又指着一个房间说道:“这里以前是家公的画室,他的很多作品都在这里完成,我们有时候逮了很稀有的蝴蝶,也会送给父亲,让他拿去照着画。”张心瑞还告诉大家:“父亲在画室还安了一张床,画得太晚,就在画室里睡觉。为了画好动物,父亲养了一头熊和一只小豹子。豹子只有几个月大,还没有桌子高,天天跟着父亲,连睡觉都在一起,早晨,豹子起得早,就用爪子轻轻地把父亲挠醒。后来有一天,父亲买回一快板油(猪油),挂在墙壁上,不料被豹子跃起吃了大半,结果豹子拉起了肚子,最后一病不起,因此而亡。那只熊当时用铁链拴着,我们几人经常一边喝茅梨儿酒,一边也给熊喝。父亲有次看见后,提醒我们,谨防熊喝醉了,挣脱铁链跑了。哪里想到,竟然成了事实,有一天,这只熊真的挣脱了铁链,爬到了上清宫门口的一棵大银杏树上,无论怎样呼唤,它都不肯下来。为了防止熊伤到游客,在征得父亲同喜后,道士们无奈之下,用猎枪击毙了这头熊”,张心瑞陷在深深的回忆中。同行的大千先生门人,道教负责人等纷纷表示,将要尽快恢复大千故居,让大千艺术在青城山上再放光芒
10月27日下午,主办方举办了“梦回青城—张大千与青城山”座谈会。会上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明心介绍先生故居保护情况及期待愿景。张心瑞女士讲述当年随同父亲在青城山的创作及生活等珍贵回忆,张大千家属向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捐赠张大千巨幅特制山水作品《青城山》,大幅榜书作品《青城山》,张大干先生外孙女萧柔嘉女士介绍捐赠作品背景情况,知名画家、艺术家谈大千与青城山缘。四川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兆权,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唐诚青,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长吴德华,绵阳市军分区原司令员张学东,都江堰市市长何维楷,都江堰市副市长唐小峰;张大千弟子雷良玉(90岁),知名画家学者邱笑秋、叶瑞琨、施云翔、李晟、王家葵、屈波等,大风堂门生及再传弟子蔡寅坤、罗伦建、赵弥、赵夜白等以及张大千亲属、生前友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此次活动的举行有力的提高了国际名人与都江堰、青城山的互动效应,极大地丰富了青城山的人文历史资源,促成了都江堰市文旅交融发展。张大千故居的完整保存及有效利用,不但有利于大千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也为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蒋亮 代朗)
新闻链接:
张大千的青城之恋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单名爰,字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县人,被誉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张大千先生曾先后在青城山寓居4年多,青城山的古迹与美景激发了张大千的诗情画意,他曾在此作画1000余幅,作诗亦颇多,还自刻了“青城客”“上清寄居”二方图章,可见青城山与张大千先生的不解之缘。
一上青城:归来百事都堪慰
1938年初,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张大千客居北平,时值日寇狂獗之际,日寇北平占领军得知张大千收藏了很多中国历代古书画,便以在颐和园养心殿作为永久性“张大千藏画及作品陈列馆”为诱饵,多次要求他把这些文物献给北平日伪组织。张大千以自己的藏画均在上海为借口,要求离开北平去上海取画以藉此脱身,其实当时他收藏的24箱古人名字画都藏在北平友人海斯乐波家里。他与日人谈判了几次,日人相信了他的收藏都在上海,于是同意让他的夫人杨宛君去上海把藏画取回北平,但不同意张大千本人离开北平。在春夏之交,杨宛君带领儿子心亮、心智、心一离开北平赶赴上海,临行前张大千暗中叮嘱杨宛君,到上海后就住下来等候,决不能再返回北平。4月,日本驻华北军事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为粉饰“东亚共荣”,发起组织“中日艺术协会”,未经张大千等人同意,就将黄宾虹、张大千等人都列为发起人,还在报上公布。不久,日寇又强逼张大千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张大千固守民族气节,坚持不上任,但最终还是被加以主任教授名义,被迫去上了一堂课。月底,张大千的朋友方介堪从上海寄剪报一束给他,其中有一则消息说张大千己经被枪毙了,张大千当即以此为理由,天天找日本方面与文化机构负责联络人原田隆一,要求回上海办画展公开露面,以辟“枪毙”的谣言,但多次交涉后仍未获准。6月10日,张大千只身悄悄乘火车离开北平,径赴天津,然后在塘沽港搭乘轮船赴上海,与杨宛君会合。10月,张大千携家人经香港、梧州、桂林,抵达重庆,旋即上青城山居住。
青城山作为抗战的大后方,给予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张大千极大的慰籍和丰富的创作灵感。饱经颠沛之苦,国土沦丧之痛的张大千,身处国内已经少有的净山静土,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上清借居》藉以抒怀:
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
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辩声。
食粟不谋腰脚健,酿梨长令肺肝清。
归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
稍后,张大千曾将此诗稍作修改,题为《青城山居易稿》,写在一扇面上,赠给好友、名篆刻家陈巨来。
在青城期间,张大千生活得十分平静,并富有情趣。白天,他与朋友或道士们一块儿出外逛山观景,或对物写生;晚上,他即在灯下吟诗作画,或写字读书。这正如他在一幅山水画上所题,“雨后同马真人小步观日亭畔,丈人峰在烟云掩映中,绝似一幅方壶墨戏也,归即用其法写之。庚辰(1940年)8月,青城上清借居,大千居士张爰”。
是年十一月初,张大千由青城返成都,住在好友颜谷声家,与老友黄君璧欢晤。在他返回青城山之前,黄君璧于清晨前来送行,张大千尚未起床,颜谷声即请黄君璧作画。大千先生洗漱毕,见有余墨,当即作了《洗桐图》一幅赠黄君璧先生。回到青城山后,张大千借寓青城山顶的上清宫,白日游览山景,夜晚勤奋作画。他在《青城第一峰》诗中对青城美景盛赞有加:
百劫归来谢世氛,自支残梦挂秋云。
树连霄汉高台迥,衣染烟霞宝殿薰。
万派争流来足底,一身孤置绝人群。
诸天自罢声闻想,謦咳何教下界闻?
张大千在青城期间,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诗多画也多的阶段。他还以青城为基地,南游峨眉,北游剑门,更给他箧中增添了许多画稿,蜀中佳山水,尽入腹中。而在青城山上时,张大千更是手不停挥,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画幅与诗词。据人统计,张大千在住居青城的三年期间,作画不下千幅,其勤奋可想而知。这也正如张大千在其《青城山红叶彩蝶图》上所题:“青城山中蝶大如掌,绚彩伟于罗浮,而茂树蓊翳中,时有红叶,益令人思秋冬之际,霜叶满林,光艳如花,蝶梦为之栩栩也!己卯(1939年)6月,(张目)寒弟折红叶为瓶供,小儿辈扑蝶多种,遂对影写此,以记一时笑乐。”此题内容,亦基本上概括了张大千当年在青城山上的生活。
诗言志,张大千身处翠山环堵的上清宫,并没有像过往的隐逸高士充耳不闻天下事,他对“尘浊尚纷纷”的时局忧心如焚。年底,黄君璧先生专程来到青城山与张大千先生一家同庆新年。张黄二人才子相惜,一唱一吟甚是相得,张大千先生为黄君璧作《仿石溪山水》一幅,并题:“君璧道兄自擅石溪,而乃强予为此,迟迟不敢落笔。越岁同在青城,督促甚急,因此水渍旧纸,仿佛其形,图成请正。布鼓雷门,不自知愧汗几斛耳!”开春,黄君璧应友之约从青城山去西康游览,张大千先生在又作《仿石溪山水》一图相赠。
春节期间,张大千先生曾回成都小住,与在成都的家人众友共度新春,旋即又携家返回青城山上清宫居住。
1939年4月6日清明节,灌县照例举行一年一度隆重的开水仪式。四川省、成都市的著名人士应邀来灌县参观开水典礼,张大千先生也在应邀之列,但张大千先生不喜应酬,没有参加。前来参加开水典礼的著名戏剧家、四川省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熊佛西,在开水典礼上遇见了从青城山下来的著名作家肖军。在交谈中得知张大千就在青城山,熊佛西大喜,次日踏上上清宫台阶,只见张大千笑迎出门来,一边热情地拉住熊的手臂,一边说:“我想准了,你定是会来的!昨晚就听说你到了山上,我们能在这川西胜境第一峰上劫后相逢,也是难得难得啊!”熊佛西感叹说:“好!很好!难得!真是难得啊!”两人紧拉着手,虽然说笑着,却都流下了热泪。原来张大千与熊佛西在“七七事变”前即在北平相识,相交甚厚。抗战之后彼此音讯断绝,这次能够在青城山把臂重逢,二人都激动万分,张大千与熊佛西亲切交谈后,他便引熊佛西参观了自己在上清宫的临时画室及画稿,谈起自己暂住此地是为了办画展筹资赴敦煌考察。先生还谈及:“有人想利用这一着,为我负担全部经费,条件是对我的作品有优惠的选购权利,他想用钱把我包下来,用钱抠去我的心血结晶,这毒气好大!我搞画展,标价卖画,愿者上钩,按价购画,我们一卖二购,平起平坐,谁也不从属于谁。我一次两次画展凑不足费用,我就再来三次五次画展,我心中有壮志,那怕不凌云 ,雄心不死,我总会完成宿愿的!”张大千并向熊佛西表示,自己去敦煌后要“安营扎寨住下来,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分手时,张大千与熊佛西依依不舍,互道珍重,并约定一个月后在成都相逢。然而,因敌机不断空袭,张大千与熊佛西末能在蓉如约见面。
同月,为防日机空袭,四川省政府下令疏散城市人口 ,张大千遂同在监察院任职的宗亲张目寒、刚从西康归来的黄君璧三人同赴川北旅游。6月,张大千从川北返回青城山,张目寒夫妇也搬来山上同住。张大千为张目寒作《蜀山秦树图卷》,以贺张目寒四十大寿。
7月,张大千作《青城山红叶彩蝶图》,是时,张目寒夫人朱紫虹因家乡杭州被日寇占领,常常思念,先生遂作《雷峰夕照图》一幅相赠,并题诗跋于其上,以“乱离不得归,得此图聊当卧游,慰情于万里外可也”。在此之前,著名作家、“少年中国会”发起人之一、大千老友易君左也携家疏散来青城山上清宫,与先生一家毗邻而居,两家经常往来,并同去灌县都江堰渠首、二王庙、伏龙观等处游玩。一天,张大千在山上与夫人因事发生争吵,愤而出走,日落西山还末归家,曾正容、黄凝素、杨宛君三位夫人十分着急,来找易君左商量,易君左劝她们不要担心,但等到二更还是未见张大千踪影,张目寒、易君左二家非常着急,到了三更时分,大家再呆不住了,会同上清宫道士,每人手持火把一同去山中搜寻。青城山千峰万顶,深洞幽壑,偌大地方,何处去寻?众人经过几乎通夜的搜索,几十条火把照得满山通红,直到天己大亮,才在天师洞附近的一座幽岩洞内发现先生面壁盘坐,闭目“修炼”。寻找的人欣喜若狂,三位夫人不由分说便把张大千拖出洞来,谁知先生张目一看,却镇定而悠闲地反诘道:“做啥子这样大惊小怪呀?”大家欢欢喜喜,连忙找来一顶滑竿,像抬菩萨一般把张大千抬回了上清宫。
不久,张大千与儿子心智应黄君璧之邀,赴峨眉山旅游。8月,张大千回到青城山后,为感谢青城山道士的殷勤接待,作《墨荷》图赠上清宫道长冯南瑄,并题诗曰:
玉骨文肌旷世妍,野风零乱堕愁烟。
若教悟得些生理,应笑岁舟华顶迁。
9月,张大千为青城道友彭椿仙炼师写《张大师像》,天师抱剑拱手,神貌岸然,武昌刘成禺在图题长诗以配:“冕旒奋发旌旆飞扬,张老神来独往巨方。道子挂颊六如在旁,苍茫拥立天师堂堂。紫髯碧睛禹履风裳,侧身抱剑月贯虹茫。仙人神笔洞天永藏,百灵下护销兵气光。”此诗不仅对画面人物进行了形象描述,而且对张大千的绘艺给予高度赞扬。
是年,张大千应青城山道友之请,挥毫为“观日亭”、“天下第一峰”题字。
1940年开春,张大千在成都小住。夏,张大千先生携家返回青城山,随即在山上作《红衣画眉图》等。8月,张大千在上清宫作《雨后丈人峰》图。这时,张大千赴敦煌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他作了《铁崖苍松图》赠别青城道友彭椿仙,图上题诗曰:“苍岩铁削藏青葱,坚贞不受暴秦封。浩浩飒飒来天风,只恐旦夕成飞龙, 骑龙顾盼君何雄!”并跋:“倭据故都之明年,予始得间关还蜀,来居青城,初识彭真人椿仙,岁月不居,忽二三年,顷将北出嘉峪礼佛敦煌,写此为别……”9月,先生下青城返成都,打点行装,拟去敦煌。10月中旬,从成都坐汽车出发北上敦煌。11月上旬,行至广元,获悉兄长、著名画家张善子去世噩耗,旋即赶往重庆奔丧。料理完丧事后,于11月中旬返回青城山。12月,先生在上清宫应老道之请,为其作《麻姑像》,画成后,由道士按图刻成麻姑像石碑,立在麻姑池边。
二上青城:解道青城好颜色
张大千在青城山寄寓期间,勤奋作画,成果颇丰,一方面是青城山的美景给予“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张大千以巨大的创作灵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筹集去敦煌考察的资费。在来青城山之前,张大千先生曾在成、渝等地听老友严敬斋、马文严等多次介绍过敦煌石窟艺术的伟大和辉煌,他在上海拜师学艺时,就从恩师李瑞清、曾农髯那里听过敦煌的事,后又在沪、宁、平、苏等处见过零散的敦煌写经和绢画,他对敦煌的杰出艺术成就非常惊讶。
1941年春,张大千携家人离开了青城山,3月初将近作运重庆展览。据《新华日报》头版载:“画家张大千,寄居青城,精研绘事,兹以其近作百幅,运渝展览。定七日起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六时,假中苏文化协会公开展览三日。”不出三天,展品即全部售空。
5月初,张大千偕夫人杨宛君、次子张心智从成都出发,再赴敦煌。到达敦煌后,张大千为巨大的敦煌艺术宝藏所震惊,沉浸于对敦煌文物艺术的调查、考察、为莫高窟等石窟编号、临摹敦煌壁画精品等繁重的工作之中,但他对家乡,对青城山仍充满思念之情。是年重阳佳节,张大千在敦煌的茫茫大漠之中,按捺不住对青城的思念,作了花鸟图一幅,取名为《梦蝶》,上题诗曰:“广漠荒荒万里长,黄沙白草剧堪怜。从知蜂蝶寻常事,梦到青城古洞前。”又跋:“辛巳(1941年)夏来敦煌,忽忽四月矣。每思青城旧游,辄有梦为蝴蝶之感。大千居士爰,时重阳前三日也。”
1942年初,张大千由敦煌来到青海西宁,欲请藏族喇嘛画师前往敦煌协助临摹壁画,此事得到了老友、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护送班禅活佛灵柩回藏行署专使赵守钰的大力相助,使此事得以顺利解决。恰逢这时正是赵守钰的60大寿,于是张大千精心画了幅六、七尺长的山水长卷,将青城美景尽收其中,题名《青城瑞翠》,赠送给赵作为寿礼。佳丽的青城山水,令赵观后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曾为之大宴宾客,当众展示,此图曾轰动了当时的西宁城。
1942年冬,张大千在敦煌繁忙工作之余,又泛起了思乡之念,曾作《巴蜀胜景册页十幅》,内中亦收进了青城山。他还在一幅《异鸟图》上题字曰:“昔居青城,每霜叶红时,辄有异鸟翔集林间,鸣声闲婉,翅尾嫣红如燕支。询诸土著,多不识名。有老道士告予,此红衣画眉也。五代蜀王衍游青城,宫人衣服俱画云霞,飘然若仙。衍作甘州曲,述其仙状。上下山谷,衍常自歌,使宫人和之,鸟盖宫人所化也。壬午(1942年)冬日,蜀郡张大千爰写于莫高山下。”
1943年夏,张大千结束了在敦煌的临摹壁画等工作,离开敦煌返蜀,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绚丽多姿、美妙神奇的敦煌艺术轰动了全国,在各地刮起了一场“敦煌旋风”。从此,已尘封千年、默默无闻于河西沙漠里的宏大中国艺术宝库,始为国人尽知。
1944年6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结束后,他旋回成都,上了他日思夜想的青城山,仍居上清官。
载誉归来的张大千,一入青城便洗却了都市的浮华与热闹,他作了《青城山十景》。十景为:《朝阳洞》、《上清宫》、《青城第一峰》、《迎仙桥》、《高简槽》、《降魔石》、《丈人峰》、《大岩窝》、《望坡岩》、《观日亭》。还作了《宋人觅句图》、《翠竹仕女图》、《红叶小鸟图》等佳作,他在《红叶小鸟图》题诗曰:“檞树双猿易元吉,梨花鸠子云溪翁。解道青城好颜色,玉山照耀晓霞红。”并跋:“坐第一峰亭子,东观日出,西望雪山,郁为双绝,漫以此画代之弘公。”又记:“青城檞叶未霜先红,烂若朝霞,以予所养白玉鸠立于枝头,粉光霞彩相映,带如观滕昌佑画图。惜(高)岭梅未来为我写真,拈笔记此,有愧传神。甲申立秋,大千张爰。”同月,张大千在上清宫为道观作《花蕊夫人像》,图成之后,国学家林山腴为之配诗:
青城辇道尽荒烟,环佩归来夜袅然。
笔胜南唐小周后,宋宫犹得记张舜。
此图经青城道士勒石立碑。十月,先生游峨嵋返回青城山,作《仕女图》、《羽化登仙》、《策杖高士》等图。又根据唐人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作《红拂女》一幅,该图笔法细腻,华丽纷繁,柔体中透出巾帼飒爽英姿,
这次在青城期间,张大千还将他从甘肃带回来的十多只心爱的红爪玉嘴鸦亲手放入了青城密林,使其在青城山繁殖生长,以添“鸟鸣山更幽”的情趣。他还率领家人、子弟,亲自在青城山上清宫附近种植了许多梅树,为青城又增添了鸟语花香。另外,在上清宫前不远处有一开阔山坡,名跑马坪,为明末张献忠部在此操练兵马的地方,旁有一山谷,土著俗呼“杀人漕”,系张献忠部将土豪劣绅杀死后抛弃于此以喂豺虎。张大千听说此事后,谓此名不好,将之改为 “复仇谷”。从此,复仇谷一名遂留传开来,直至如今。
是年11月,张大千携家人离开青城山,住成都沙河堡。张大千先生从此离开青城山后,由于忙于各处的旅游、绘画、画展、应酬等等,再未回过青城山。
张大千在青城山,前后共居住了长达三年多之久。美丽的青城景色,给了张大千极大的慰藉,极大的启发与极大的灵感,亦成了他创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丰富源泉,并使得张大千此一时期的诗词和绘画,呈现出了清新雅丽、绚彩多姿的艺术特点。而与之同时,张大千与青城山上好客的道士、淳朴的山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青城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也都揽入了张大千的心中,化为了他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和艺术生命的一部分。张大千和青城山,可以说是已经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情缘!
远离家国:看山还是故乡青
1949年12月6日。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及小女从新津机场飞抵台湾新竹,开始了半生飘零异乡的长游。他曾足迹印度、巴西、美国,欧洲,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无法割舍故乡的山山水水,从他的诗词画作中总是流露出对故乡山水难以释怀的情结。
1950年,52岁的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旅居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风景胜地大吉岭。时值8月,张大千看到满山红叶,不禁思念起万里之遥的青城红叶,作了《红叶小鸟》图,题诗曰:“夺眼惊秋早,熊熊满树翻。坐花苏病客,溅血泣孱魂。绛帐笙歌隔,朱楼燕寝温。青城在万里,飘梦接灵根。”并跋:“庚寅立秋后二日,小步岭头,红叶一株,朱熊熊如火齐。青城樟楠之树多有未秋先红者,因写图,并拈四十余字记之,客大吉岭”。
不久,张大千又在《仿赵大年水村图》上题诗,再次抒发了自己对魂牵梦萦的青城山的依恋:“清泉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接远眸。绛黛山峦秋欲晚,青城回梦旧林丘。”
1960年,张大千旅居巴西,在圣保罗附近斥资购地200余亩,修建遐迩闻名的东方名园“八德园”,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画,皆是由张大千亲手布置,他把对家乡的思恋,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全投入了对此名园的设计与布置之中,在此园中,到处也都可看到青城山水的影迹。与此同时,他还以四张丈二的宣纸合成一屏,画成了一幅巨型的《青城山全图》,以之寄托他强烈的思念青城之情。张大千还连续作了几首诗,以此来抒发他浓郁的乡愁,其中《怀乡》诗云:“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
1960年底,张大千欣然前往欧洲参加画展,当他在巴黎见到一幅自己往年的旧作时,画面上的蜀山蜀水再次触动了老画家敏感的神经,他在画上题诗曰:“瀑落空山野寺颓,青城归梦接峨嵋。十年故旧凋零尽,独立斜阳更望谁?”
特别是最后一句“独立斜阳更望谁”,把老画家一番心酸、一副苍凉的心境刻画得栩栩如生。青城之恋,已经成为旅居海外的张大千的重要精神支撑。次年,张大千返回巴西八德园家中,他构思创作了巨幅国画《青城全景墨笔山水》,在这幅画中,张大千以一种全新的技法,酣畅淋漓的倾吐自己对青城山的热爱和思念。他对这幅饱含思乡之苦的杰作非常满意,还特地寄赠给台湾的宗弟张目寒。
1962年,张大千赴法国,在友人家中画了四幅通景山水巨屏《青城全景图》,这种从高空鸟瞰地面,用泼墨技法表现下面广阔的朦胧的山水绘画技法,充分展现了张大千精湛的画艺和深邃的空间想像力。他欣然命笔:“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望蜀醪投。平生梦接青城宅,掷笔还羞与鬼谋。”
一句“平生梦接青城宅”,张大千再次明确地把自己精神归宿投注在万里之遥的青城山。
六年后(1968),步入古稀之前的张大千在八德园费时18天,创作了《长江万里图》长卷,画面从都江堰索桥开始,经重庆、三峡、武汉、庐山、南京、上海,一直到吴淞口流入东海。画家气势雄伟。张大千把都江堰索桥作为长江的起点,这恐怕充分表达了老画家的一种精神皈依。的确,张大千对青城山的爱恋,一直是矢志不渝的,20世纪70年代初,张大千的厨师杨明欲在美独立开办四川菜馆,向西方人士介绍中国古老的烹饪文化,此事得到张大千的大力支持。当杨明向张大千征求意见,问给该馆取个何名较为恰当与响亮时,张大千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青城山”!并主动为杨题写了此馆名,落款为“蜀人张大千”。张大千还挥毫绘制了一幅《青城第一峰》的巨画,取泼彩泼墨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相结合,高悬在该菜馆大厅的正中壁上,令西方食客在这里品尝中国传统美肴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国的文化艺术,欣赏到中国的佳山丽水。而来到这里的旅美侨胞,吃到的是川菜,看到的是国画,听到的是乡音,身处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更感到无穷的温暖和莫大的慰藉。
1976年之后,张大千由美国回到台湾台北市定居。此时他离大陆只有一海之隔,年岁老迈的张大千思乡之心更切。由于当时两岸关系的限制,张大千曾辗转托书带信,打听他以前在青城山种下梅花长得如何,他在青城以前题的碑碣、刻的画像等还在不在,山中老友们的情况如何。1981年,张大千居住在重庆的女儿张心瑞、女婿萧建初去美国探亲,请人将他们在青城山拍的张大千过去在青城的故居照片及碑碣拓片以及青城的道家拂尘等物辗转送到了台北,时张大千正在台北住院治病,收到这些礼物喜不自禁,视为至宝,坚持要从医院回到家中,为青城山上清宫题字。张大千在护士的护理下回到摩耶精舍后,当即取出文房四宝,在宣纸上用红笔画好方格,题笔写下了“青城山上清宫”六个大字,落款为“大千居士张爰”。张大千还对儿子心一说:“我写了青城山,顺便写上上清宫三字。总之有格子,横起用、竖起用都要得,随便用哪几个字都行。”表现出了张大千对于家乡青城山的一片深情。
1982年夏,张大千住居在成都的女儿张心庆前往美国探亲,此时张大千因身体状况等原因,不便由台去美与女儿会面,而张心庆又不得获准去台,因此父女二人只能在远洋电话上谈心。张大千从女儿口中得知,青城山上的老友健在,喜从中来,于是绘制了《青松》、《荷花》两幅图画,要心庆带回去赠给青城山上的老友彭鹤年与傅元天,以表达对隔海故旧的一片情谊。张大千还亲自在《青松》图题诗:“老松阅世千年寿,人是栽松昔日人。沧海扬尘陵谷改,仙家岁月自长春。”在《荷花》题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韩文公句。(傅)元天炼师法教。七十一年(1982年)之夏四月,八十四岁大千张爰,摩耶精舍寄呈。”
身处一水之隔,却是有家归不得,张大千先生遥望家乡,思乡之情倍切,他拼着最后的余力作了一幅巨型的《泼墨青城山水》,用最后的思恋在图上题下了他最强烈的心声:“寰海风光笔似春,看山还是故乡亲;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
1983年,张大千离世。他对青城山的一生挚爱,成为他一生无法纾解的思乡情节,为青城山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如今,张大千当年从敦煌回来时在青城栽种的一百多株梅树,早已在上清宫旁蔚然成林,株株梅树都早已高过屋顶。每当冬至春来,它们便傲寒开放,枝头朵朵,笑迎游人,暗香阵阵,沁人心脾,成了青城山的一大景观。而张大千当年放养的红爪玉嘴鸦等雀鸟,如今也是家族旺盛,子孙成群,鸣声婉转,翔集林间,更给青城山增添了无限生趣。无论春夏秋冬,游人来到青城山,还每每要在张大千当年留下的字画碑刻面前,驻足观赏,既欣赏其遒劲潇洒的书法和秀美飘逸的造像,更同时在自己的心中,表达对这位一代艺术大师的景仰与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