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1月2日讯 一位十一长假“宅在北京”的“宅男”朋友,用两个理由幽默地为自己“辩护”:一是因为北京最近的房价上涨了,家里的房子就相当于一个五星级宾馆,每天的成本上千元,出去旅游就等于五星级房间空置,亏大了;二是北京本身就是旅游城市,曾经在朋友圈发起一个运动叫“重新发现北京”,大家平时把北京当作生活城市,但在旅游季和假期来临的时候,重新发现它,恢复北京旅游城市的本来面目,这不也很有意思吗?
这个新颖的观点其实是旅游方式多样化的一个新例证。确实,利用假期,以旅游者的眼光去观察和体会,发现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的美,也是很有意义的。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盘点了十一长假期间的旅游大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旅游新风尚和旅游趋势的变化:
其一,北上广深为什么全部跻身全国出行人数城市TOP10?成都为什么挤入前三名?
北上广深皆在TOP10,北京、上海名列冠亚军,似乎顺理成章,成都名列第三,与不少人心目中的印象就不太相符了。其实,文明社会已经进入了“民以乐为本”的时代,人民群众以追求快乐和幸福为根本。旅游消费行为,表征了幸福感和消费层次。旅游消费必须有两个因素,一要有消费能力,二要有消费观念。北上广深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水平比较高,对外开放也走在最前面,居民眼界和消费能力都具备了,理所当然会成为出游人群最集中、旅游消费最强劲的地区。
而仔细分析成都,也同样不应该感到惊讶——成都虽然地理位置在西部,但是无论GDP还是城市发展的水平都在全国前十名。如果从消费理念的角度,在全国更是领先,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汽车刚刚开始走进家庭的时候,在全国的城市中,私家车拥有量排名第一的是北京,排名第二的就是成都。先消费私家车,然后开始自驾游,由于它突出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成都挤进出游城市前三名,顺理成章。
其二,国内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上海为什么超越常年第一的北京?
在近年的十一长假各个排行榜上,北京被上海反超,主要是因为今年6月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正式开园,很多人都有去上海迪士尼尝鲜的想法,对于长假短缺的工薪阶层来说,十一自然成为首选。
其三,90后为什么成为出国游的第一主力年龄段?为什么60后超越70后成为第二主力?
当然,首要的原因就是90后的主体刚刚步入社会,有自主的能力,又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最强的年龄段。观光旅游的本质就是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名山大川最能满足这种需求,他们体力又好,不怕去挤,更不怕跋山涉水,加上大多没有带薪假期,他们的消费自然就很集中了。其次,在“人一生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非常流行的背景下,90后正处于恋爱的好时候,旅游恋爱成为兼具这两种需求的一种最浪漫的形式,如同当年60后的“庐山恋”。
60后超越70后成为第二主力,道理非常简单,70后的主体现在处于40岁上下,除了上有老下有小之外,正好到了面临小孩到了中考、高考的特别关口。利用长假,补课,复习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自选动作,至少因为孩子走不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出门,他们的旅游就相对弱化了一些。而60后们的孩子大都考完大学了,小的长大了,而自己还不是特别老,就相对被解放了,再加上60后总体来说,是和改革开放这个周期同步的,求学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世界同步的过程,看世界是梦寐以求的想法,不管是跟随即将要远走高飞的孩子,还是陪同自己即将年迈的父母,通过长假一起出去旅游,都是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其四,为什么中国游客旅行的方式越来越转向深度游?
笔者认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只有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观光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度假主要追求身心放松,特种旅游满足小众的特殊兴趣,而深度游是旅游的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必然转向更深层次的旅游和体验。
笔者虽然走过国内外不少地方,但是如同读书,自己只是做了泛读、浏览而已,没有精读,没有深读,所以未来我的愿望就是要深读。实际上最近这几年我已经努力在实践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比如这次十一我去野三坡,就是自驾,除了一般性的景区观光以外,把重心放在了看它的小镇、村庄和社区;在希腊圣托里尼岛,我徒步走完了全岛;在英国,我迷恋的是伦敦的街区、苏格兰的小镇以及中世纪的村庄保存最完整的科兹沃尔德地区;在美国的东北部,通过自驾,不管是波士顿、华盛顿还是纽约上州,进入很多汽车营地,领略到美国人的度假方式。徒步、自驾、深入社区带来的那种深度体验,无以言表。观光也不再满足于对那些著名的旅游指南上的景点按图索骥,当地集市、交通工具……都魅力无穷。专注于和自然对话,和古人对话,和当地人对话,这样的深度体验旅游,都会带给每一个旅游者非同一般的体验。
(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