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省文化厅和乐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理论研讨与工作推进会”在乐山市夹江县举行,会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发布,这是我省首个藏羌彝产业走廊行动计划,从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市场要素、文化品牌5个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未来目标,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我省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帮助下,提出的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是为数不多的地方项目进入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工程。
立足四川实际,《计划》提出,将充分发挥成都作为枢纽作用,以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为核心,辐射绵阳市、乐山市、雅安市、攀枝花市等地区,力争通过3年时间,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着力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生产基地,增加文化产品的创意附加值与科技附加值,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体系和旺盛的文化消费市场,将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文旅融合方面,主要包括积极开发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以民族演艺、传统工艺、文博景点等为重点,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打造一批民族历史文化与知名自然景区相融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文化主题特色旅游精品;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开发农牧文化旅游产品,创建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大力开发新兴专项旅游产品,加大开发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幻影成像、4D影院等专项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文化展演产品、高科技文化旅游产品等新兴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在文化创意方面,主要包括大力开发演艺娱乐系列精品,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实景演出和具有较强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重点开发民族传统工艺产品,发掘藏羌彝等民族文化元素,深度研制开发藏族祥巴、藏族传统编织、彝族漆器、羌绣等文创产品;大力孵化文化创意新型精品,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艺术设计相结合,开展国际性摄影活动,建设世界级摄影基地;积极推动音乐产业发展,以音乐产业发展和“四川音乐季”特色品牌打造等为抓手,建设音乐小寨,积极推进音乐与地方旅游、科技、农业、教育、康养等相融合;拓宽特色文创产品展销渠道,设立文化创意产品展览营销示范店。
在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方面,主要包括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主题园区建设,全面开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地区建设示范点工作;培育民族文化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行业)整合、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突破和引领作用,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支持创业和引导创新升级,支持各类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特殊技艺的文化人才创业,支持创办文化类工作室(设计、创意制作室)、民办机构、小微企业等。
在实施市场要素优化工程方面,主要包括培育专业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 培育文化生产要素交易体系;推进文化金融的创新合作;完善文化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互联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服务平台。
在实施文化品牌传播工程方面,主要包括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价值链,通过文化论坛、精品剧目演出、景区打造、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藏羌彝文化走廊 “一地一品 ”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打造藏羌彝特色民族文化城镇品牌,通过民族艺术节、文化周、文化月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藏羌彝走廊文化消费活动,形成具有产业优势、艺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的“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四川品牌;推动藏羌彝民族地区特色小寨建设,通过多样民族风情和乡寨休闲意境打造文化意境浓烈、生活气息浓郁的乡村特色小寨;建设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品牌推广平台,实施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形象推广计划,每年选择1—2个有影响的精品项目,选编进入《四川省对外文化演展产品项目目录》,集中面向海外、省外推广和营销。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内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高起点、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影响力,授予了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产业园区、德格麦宿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称号。据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介绍,未来将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建设,在全省相关市州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互联互通的空间布局。(黄萍 记者 吴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