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亚飞)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也是“中国旅游日”,成都市残联、市文广旅局“跨界联动”,共同主办成都无障碍旅游发展研讨会。这是我省首次以“无障碍旅游”为主题的研讨会,聚集了旅游领域的专家大咖,为旅游产业与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思路。此外,本次研讨会上宣读了《成都无障碍旅游宣言》,并发布了成都市无障碍旅游专用标识。
成都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有34万残疾人,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奢侈品,讨论“无障碍旅游”就是要让不同类别的人群都享受平等、自由旅游的权益。
无障碍旅游,一方面承载着残疾人士的“诗与远方”,另一方面对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提出了考验,体现出一座城市的责任担当和人文关怀。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旅游发展为载体,倡导全社会关注残疾人的权利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转变观念:无障碍不是残疾人的“专属”
“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据园方统计,持票入园的人士中近半有无障碍旅游的需求。”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小泉举例。
无障碍的适用人群究竟是哪些?“无障碍不只是针对残障人士。”数位参会专家对此作出解释,无障碍的适用人群还包括老人、孩子、孕妇、带孩子的母亲、病人、有特殊需求的普通人等。
吕小泉补充,语言不通、对旅行线路存在偏好等也是障碍的一种,“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一段时间里成为障碍者,从广义上说,无障碍涉及所有人。”
“因此,无障碍的核心是要先消除观念心理上的障碍。”成都旅游研究院院长诸丹表示,无障碍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全过程问题,目前我国的无障碍出行系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2017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各行业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仅有40%,满意度为70分,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缺失较为严重,且地区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
“反之,主动提供无障碍服务,则赢得了市场和社会的尊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例举,英国国家旅游局对线上旅行代理商的200多万家酒店搜索统计表明,那些在产品介绍中标明有无障碍设施的酒店,要比其它酒店多出26%的预订量,“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更多的残疾人与老年人外出旅游,也正因为提供无障碍设施服务,这些酒店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完善设施建设:让残疾人“被看见”“出得了门”
近年来,这样的质疑并不鲜见:我国约有8500万名残疾人,为什么在大街上很少看见?我国的盲道铺满全国,为什么上面却看不见盲人?……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关乎残疾人士的日常出行,是实现无障碍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事实上,目前很多无障碍设施留于形式和面子工程。”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吕建强例举,过陡的轮椅坡道,被自行车和杂物侵占的盲道,宽度不达标的残疾人厕位等,都给残疾人士出行带来障碍,甚至是“二次伤害”。吕建强补充,对出行环境不信任,就会造成很多障碍人缺乏出行的勇气。
“站在残疾人角度,城市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戴斌谈到,应利用好科技手段,整合城市坡度、高度数据,对残疾人士出行进行服务。此外,须关注残疾人士的现实需求,从日常生活和社区休闲做起,而不是一开始就引入高标准,建设“只能看不能用”的设施。
聚焦到无障碍旅游设施上,“旅游环境无障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吕小泉解释,我国旅游景区环境的特点是多山多水、亭台楼阁等,无障碍规划、设计、建设难度很大,但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长远、巨大的。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建议,一方面是要管理和标准的精细化,在景区标识标牌、扶手、厕所等注重适用性,另一方面还需“脑洞大开”,在设计上多点创意,为残疾人士“开后门”,此外,也要注意无障碍旅游的“全过程化”,让残疾人士在景区可“走到尽头”,见识“终极美景”。
丰富服务供给:推出无障碍旅游线路产品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完善行业服务标准……”研讨会上,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温儒杰代表旅游行业宣读了《成都无障碍旅游宣言》。
这些“宣言”不只是被说出来,成都无障碍旅游服务在全国率先发力。
会场上,200余位参会嘉宾人手一本“小红书”——《成都无障碍手册》,该手册对成都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青城山、都江堰等20多个旅游景点景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详细的图文介绍。
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熊红霞及其团队历时3年考察和设计这本手册。“让残疾人走出去,并不是停留在‘纸面’,我们还推出了多个短途无障碍旅游团。”如今,熊红霞身兼四川一二三圆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无障碍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服务。
我省首辆特制的无障碍大巴便是出自于熊红霞之手。这台大巴下部配备升降机,上车前,残疾人士摇动轮到升降台,当上升到与车厢内部地面平齐时,便可自行进入车内。熊红霞介绍,这台车成为后期很多短途旅行开展的基础,有了无障碍大巴后,残友们想去哪里“说走就走”。
更多的尝试也在成都展开。近日,成都市残联会同德阳、资阳两地残联,共同组织开展了无障碍旅游体验活动。活动分为七条线路,分别赴东郊音乐公园、熊猫基地、安仁古镇等地。各线路根据各类别残障人士的需求,都配备了手语志愿者、交流板、地图等作辅助。
“暖心!无障碍标识随处可见,坡道、安全扶手、盲道、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等设施完善,而且手语老师全程陪同,基本能够满足我们出行的需要。”参与此次活动的听障人士汤宏炜用手语表示,希望自己能更多一些像这样走出去的勇气和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