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冲 樊邦平 摄影 肖雨杨)“很有地域特色,很有乡村特色,很有民俗特色!”6月18日,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考察环节,参观成都市郫都区建昌街道先锋村时,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连说了三个特色。
先锋村,村如其名,在探索文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勇于探索、争当先锋。
一道菜、三道菜、五道菜
“九斗碗”飘来乡村改造“新味道”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任健介绍,该村聚焦“川西民俗文化村”品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先后配套建成农夫记忆博物馆、先锋公社、农夫晒坝、三味书屋等节点景观,于今年3月完成先锋“农夫记忆”景区首期建设并开园。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打造“农夫记忆”景区时,先锋村重点推进以改水、改厕、垃圾分类为重点,人居环境提升为核心的乡村振兴“3+1”部署。特别是以“林盘环境整治+院落风貌改造+农旅产业植入”破题,镇村民三级联动“打平伙”。
“打平伙是啥意思?”有外省的参观嘉宾问道。“这是四川方言,就是AA制的意思。”任健解释,具体而言,就是端出“九道菜”,即镇党委政府做好规划设计1道菜,村委会做好污水管、道路、外墙门头3道菜,村民做好改水、改厕、改厨、院落整治、产业植入5道菜。“我们将其比喻成四川特色菜肴“九斗碗”,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最终完成整村改造。”
“你们这9道菜做得香!”现场有嘉宾点赞。
称赞之余,也有参观嘉宾道出了自己的疑惑,“资金怎么解决?”任健介绍,他们用活“村民筹资筹工筹劳筹物”“向上级争取支持”两大法宝,短短2个多月先后完成“夏家院子”“公共食堂院子”“周家院子”“罗家院子”4个院落整治。
村里的“幺妹店”,原来房前屋后又脏又乱、个人卫生也不好。整治后,主人在家里卖茶、卖豆花饭,搞起小院经济。现在小买卖做起来了、房子漂亮了、小院光鲜了,主人张德洪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越来越讲究了。
陈列式、场景式、体验式
唤醒沉睡乡愁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先锋村里配套建设支部农场、入口节点、先锋公社、大队部、农夫晒坝、三味书屋、农夫田园等20余处景观,展现农村文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
“农旅结合的关键还是文化,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为根基。”龚晨认为,先锋村主打农耕文化,唤醒乡愁的同时也为乡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先锋村里的“农夫记忆”博物馆,占地600余亩,馆一区用陈列式展出锄头、蓑衣等农耕器具,同时配有农时讲解等。从管一区出来,沿着乡间小路向前走大约50米,就来到了馆二区。这里由村小学改造而成,用场景式展示五六十年代农业生产关系、社会管理机制等。再往前走,则是一个池塘,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周围环绕着田地。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川西民居院落、耕读传家意境、农村生活美景。
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钟丽霞认为,目前各地都在探索乡村旅游,但存在同质化、千篇一律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她表示,之前乡村仅仅是农业生产,但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还意味着体验、生态、文化等。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立足本地本村特色,打造文旅产业,实现乡村与城市融为一体,生产与生态融为一体。
文化是关键。“川西人家、三味书屋、农夫田园……这些建筑的名称本身就充满文化意味。”时隔多年再来成都的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周美雷被广福村的川西特色打动。他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根植于当地风土人情,“这不是文化下乡,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文化是从村里的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