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 通讯员 叶英杰):2019年4月,成都市郫都区成功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据悉,为全面冲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成都郫都区将从五方面入手,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旅游经济规模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游客接待量达2300万人次。
目标既定,如何破局?成都郫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瑞平介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成都郫都区将在规划引领、融合发展、抓提升补短板、宣传营销、抓市场秩序等五方面发力,打造具有郫都特色文化的旅游品牌,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将郫都区建成旅游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环境优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天府旅游名县”。
抓规划引领。刘瑞平介绍,成都郫都区将高标准编制完善《郫都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推动环保、旅游、城市、产业等多个规划相互融合、无缝对接;优化提升望丛文化产业园、中国川菜产业园等重点景区策划,合理设置区域标识建筑、景区色彩,大力发展科技旅游、中国川菜文化体验旅游、川西平原特色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科技影视文创时尚艺术旅游,加快形成核心景区、乡村旅游并驾齐驱的文旅产业新格局。《规划》注意保护好乡村生态和文化根脉,特别是要保护每个村落、林盘的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用艺术激活传统文化,用场景唤醒乡愁记忆,切忌用统一的建筑、统一的商业模式去抹平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抓融合发展。成都郫都区将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创旅融合,推进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精品路线和农耕文化体验新场景,以“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为核心,打造乡村振兴典范,擦亮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金字招牌;推进工旅融合,依托郫县豆瓣和中国川菜产业园优势,建设“中国川菜小镇”,集成文化旅游功能,培育工业旅游新业态;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影视文创时尚旅游品牌,全面推进成都影视硅谷、凤凰影都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文旅融合新地标;推进商旅融合,打造美食文化集聚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名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实现商品化、品质化发展;推进创旅融合,运用新技术,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引导更多高科技企业推出旅游展示空间和旅游体验项目,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菁蓉镇打造成为“旅游+科技+创业+生态”的创新融合新典范。
抓提升,补短板。成都郫都区为加快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实施厕所革命,建设区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提升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客运站)、咨询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点,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抓宣传营销,提升郫都影响力。成都郫都区将实施主流媒体精准传播工程,加强与各级媒体的合作,策划举办特色活动,推动郫都特色文化、美食美景的宣传报道;实施传播媒体矩阵工程,开设“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专栏,运用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提高全民知晓率;实施重大活动传播提升工程,依托望丛赛歌会、安靖蜀绣节、三道堰龙舟会、FISE世界极限运动挑战赛等活动的举办,宣传郫都旅游特色主题,强化国际传播,推介国际化旅游城市形象。
刘瑞平介绍,成都郫都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郫都区境内有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唐昌文庙、扬雄墓等文化古迹,先后孕育出了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等古今名人。而早在商周时期,望帝杜宇教民农桑,留下布谷催春的动人传说;丛帝鳖灵治水兴蜀,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千秋基业,古蜀文明和农耕文化由此发祥。康乾盛世,郫都人集传统工艺之大成,匠心酿造出的郫县豆瓣享誉世界,被誉为“川菜之魂”。改革开放后,“扬雄故里”农科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成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如今,郫都聚焦发展动能转换,菁蓉镇成为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客郫都”品牌日益响亮。
成都郫都区有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包括农科村、望丛祠、三道堰水乡、青杠树村、战旗村等五个。当前,成都郫都区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1月-7月,成都郫都区共接待游客1003.92万人次,同比增长21.02%,实现旅游收入36.51亿元,同比增长6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