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官网,“项目互挂”专栏里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重庆数字科技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互挂项目有1300余项,远超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机构不足百项的规模。这些科技创新专利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定程度上为四川汽车制造创新提供了参考。
推动成渝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联盟成立,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开展成渝知识产权交易……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两地从破除地域壁垒入手,通过机制创新、业务协同和金融探索,逐步构建起跨区域知识产权运营生态,为区域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按照既定目标,成渝每年计划完成500个项目互挂,但实际推进远超预期——每年超额完成1000多项。”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下称成都知交中心)运营服务部负责人覃文鸷表示,这种高效的项目互挂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创新要素流通。
2022年至2023年,成都知交中心先后与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签署《共建成渝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框架协议》,目前两地已相互推送2000多宗知识产权交易及专利开放许可项目,覆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
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来自成都理工大学。2022年,该校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种以脉石英为原料加工4N高纯石英的方法”等7项专利权。成都知交中心收到这批专利权进场挂牌申请后,积极向重庆地区推介。最终,挖掘到需求方重庆金诚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有效撮合,专利最后成功转让,成交金额达525万元。”
不仅如此,成渝两地的供需对接活动也逐步实现常态化、产业化。2024年,成都知交中心联合重庆方面举办了近10场跨区域知识产权供需对接、主题培训活动,挖掘高校院所专利成果路演项目20个,涉及专利127件,参会企业近200家、服务机构近100家。
除平台建设外,成都知交中心还积极推进创新探索,包括搭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知贷通”和质押融资质物处置平台,并开发了知识产权质押关税保函、地理标志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四川烈风农业有限公司以“南充柑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相关质押物,成功获得四川天府银行100万元的信贷支持,成为全省首个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融资案例。
这些新服务模式,正通过人才流通、经验交流等渠道,成功向重庆扩展,持续促进两地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融合。“知贷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目前已在重庆高新区转化应用。而服务
模式的创新与跨区域推广,正在实际交易中显现成效。截至2024年底,成都知交中心累计推动川渝间知识产权进场交易17宗,涉及专利、技术秘密等25项知识产权,总交易金额近7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