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扫车、洒水车、垃圾车、养护车……9月20日,在位于成都郫都区的成都壹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壹为汽车)新能源创新中心,各式各样的新能源环卫车整齐地摆放在停车坪上,整装待发,即将交付。
作为新能源专用车行业,特别是环卫领域的新势力,壹为汽车今年上半年销售交付700台,业务量同比增长100%。上半年,全国新能源环卫车销量为6700余台,同比增长约70%。
成绩来之不易,新能源专用车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头部效应强,盈峰环境等企业占据市场“半壁江山”。而今年上半年环卫车销量前十的企业中,仍有两家销量下滑。如何在“你抢我夺”的市场中存活,并保持昂扬发展的态势?壹为汽车“反内卷”的答案是:转型破困局。
从底盘供应商迈向整车一体化
“我们感受到危机的气息,首先来自客户。”壹为汽车副总经理王浚源回忆,2022年前,公司八成收入来自新能源专用车底盘业务,年营收达1.3亿元。“全国2000家下游改装企业中,有逾30家头部企业是壹为汽车的客户。”
然而,随着市场和政策驱动行业发生变革,电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成为趋势,底盘与上装之间的割裂度加大,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的下游改装企业举步维艰。据王浚源观察,超过80%的改装企业出现产线停滞。
下游客户的持续收缩,让壹为汽车警觉:传统的生产模式只会让企业发展之路越来越窄。
2022年,创始团队作出关键战略调整:从专注做底盘向整车业务转型,提出新能源专用车“底盘上装一体化设计和制造”理念。
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虽然壹为汽车成立时间短,但技术研发积累不弱。壹为汽车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拥有较为完整的研发链条,每年研发投入数千万元。经过两年转型,总装生产车间于2023年投产,2024年进入量产。其中,融合屏、无人驾驶等10余项技术成为企业的技术壁垒。
打出技术、市场、出海“三组拳”
研发是核心,底气有了,但企业发展路上还有不少“拦路虎”。《中国专用汽车行业数据服务报告》显示,新能源市政环卫及专用作业车渗透率约为10%。不少车企将目光投向了发展前景广阔的专用车领域,传统汽车制造商、环卫设备制造商以及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纷纷入局,最终导致产量上升、售价下滑。王浚源列出一组数据对比:2023年12月,一台新能源洗扫车的售价为76万元,而到了今年9月,同款车型的售价降至63万元。
壹为汽车选择拼技术。一方面,通过底盘上装一体化研发和制造模式,将原来割裂的底盘与上装集成优化,实现合规合理的精简,“每辆环卫车的成本可降低10%。”王浚源解释。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新品。在2025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氢能链博展上,壹为汽车携31吨人工增雨雪车、18吨光伏洗扫车等新品惊艳亮相,被誉为“极端天气的应急专家”。
与此同时,壹为汽车在市场上做文章。新能源环卫专用车采购政策依赖性强,壹为汽车积极拥抱市场,在服务政务客户的同时,主动接洽民营单位,并推出“以租代售”模式,解决客户资金短缺的痛点。此外,企业持续拓展环卫车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专用底盘基础上改装多款无人驾驶车辆,将其投放到大型养猪场,用于自动清扫收集猪粪和自动投食等工作。
随着国内市场内卷加剧,壹为汽车提前布局海外,今年与匈牙利客户签订了压缩垃圾车的采购合同。“相对于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在海外是一片蓝海。”王浚源介绍,欧洲、中东、东南亚将是壹为汽车的主要目标市场。
“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不能去巨浪里硬拼,而要像渔夫一样,去寻找那些水草丰美的水域。”回顾转型之路,王浚源道出了公司的“生存哲学”。从专注底盘到转型整车,从服务政务到开拓民营、养殖等新场景,再到扬帆出海,壹为汽车的每一步,都是在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专家论
托举产业生态 需多链融合协同创新
当前,新能源专用车行业正从动力电动化向整车智能化深度演进,竞争日趋激烈。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教授丁渭平认为,面对市场集中度高、头部效应明显的格局,像壹为汽车这样的成长型企业,面临着产品链、技术链、资金链,以及背后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多重挑战。
新能源专用车原有的蓝海优势正在消失,非理性竞争已成为整个行业必须正视的问题。
他提出:四化牵引,明辨发展路径;以人为本,开拓蓝海市场;协同创新,优化整零关系;数智驱动,托举产业生态。以此反观壹为汽车的实践,其从专注做底盘向整车一体化转型的举措,正是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优化整零关系、提升整车性能的体现;其开拓新场景、布局海外市场,是企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