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佩佩)6月29日,1岁8个月的明明(化名)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14天前,川大华西医院多学科团队为他成功进行了心脏移植。据悉,这场移植手术让明明重获新生,也创下了整个西南地区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年龄最小的记录。
明明出生4个月就被诊断为“扩心病”,他的心脏相比正常孩子的心脏要大一些,收缩功能不好,根据评估,活到5岁的概率只有50%。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治疗,明明爸妈带他从南充来到了华西医院。在接受一系列治疗后,根据评估,医生发现明明的心脏已无法正常工作,心脏移植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
然而,明明的心脏移植手术一波三折。幼儿心脏移植手术,最大的难度在于供体奇缺,今年2月,明明父母接到医院通知:“有合适供体,可以接受手术。”但就在手术准备过程中,医生发现供体的腹腔已经感染,不符合移植条件,手术终止。又过了4个月,明明父母再次接到医院电话,孩子终于又可以手术了。
解决了供体的难题,等着明明的还有手术关要闯。据了解,与成人心脏移植相比,儿童心脏移植需要更高超、精细的外科技术,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确切因素更突然、更繁琐。为此,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脏内科、麻醉手术中心、重症监护室、器官移植中心、护理团队、临床营养科等科组成了多学科协作团队,全方位为明明心脏移植保驾护航。
最终,在多学科医护团队的通力协作下,一颗健康的心脏移植到了明明体内,三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据明明的主刀医生安琪教授介绍,小儿心脏移植手术最难的还不是外科手术,最困难的是供体的稀缺、团队的协同和处置能力、小儿围手术期管理能力三个方面。
据悉,相比肾脏移植、肝脏移植等,心脏移植开展的难度更大。肾脏、肝脏移植除了捐赠之外,还可以活体移植,但心脏移植只有捐赠是唯一来源,供体少。2019年,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移植手术20余例,目前,在华西医院排队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有40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