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将旅游业作为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重点和先导产业,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抓手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相生互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大批风光震撼、人文独特、气候优越、发展领先的县市区脱颖而出,成为四川旅游迈向国际并享誉全球的突出名片。
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位于“大渡河第一城”,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之称的甘孜州丹巴县,是中华民族南北融合、嘉绒建筑博大精深、女性文化千年传承、乡村旅游高原先行的集中代表。2005年,丹巴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称号;2019年3月,丹巴县被四川省确立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2021年9月,四川省将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公布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名单,各候选县整装待发,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5月21日,在前期一系列扎实创建工作推动基础上,丹巴县召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任务分解及迎检动员部署会”,“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勇当天府游特色名片”成为了这场决战冲刺的主旋律。
东女文化是人类母系氏族文化的不朽传承
东女,是世界人文史上叹为观止的一大瑰宝。东女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类母系氏族文化乃至女权文化的不朽传承。迄今为止,广受关注的“女儿国文化”“摩梭文化”“泼水文化”等均与东女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旧唐书》和藏经记载,早在中原王朝隋唐时期,随着象雄文明的衰落和吐蕃部落的雄起,世居西藏阿里地区的女性部落开始了行程逾万里的南下东迁,这便是“东女”一词的由来。东女南下后,各迁徙分支分别来到西北、西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其中部落首领所在的分支定居于大渡河上游,大体在今丹巴县和金川县交界处,并在此建立东女国,存续时间达数百年之久。
东女国消亡后,东女以“女性为尊、女权为本”的传统文化至今生生不息。今天的游人,在丹巴与金川交汇的多个乡镇,均能领略到“女当家”“爬墙子”“少女成人礼”等东女特有的民族习俗。而长年的碾转征战,更在东女的血统基因中,注入了自立自强、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等厚重底色,这便是如今丹巴美人谷选美名扬四海的根本原因——天生丽质、优雅端庄、独立自主、追求上进的嘉绒美女们,实质上深受东女文化的影响。
一场荡气回肠的东女迁徙史,恰是中华民族东西南北大融合的民族史。难能可贵的是,东女在融入嘉绒民族的一千多年进程中,仍然保留了以“女权”和“自立”为主调的文化本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崇男权女权平等的法制和道德之路,东女人已经践行了至少十几个世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丹巴一年一度的成人礼仪式,均为少女参与,东女文化的坚定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嘉绒古建是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熠熠瑰宝
一边是东女文化的千年延续,而另一边,嘉绒文化也同样璀璨夺目。除了传统的藏历年、转山会、石砌技艺、锅庄舞、煨桑等之外,最负盛名的丹巴嘉绒文化传承便是“古碉”和“藏寨”。
丹巴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分布于多个部落和土司辖区的交汇区,一面要抵御高山河谷自然灾害的侵袭,一面又要防范其他势力的打击。生产生活和防御的需要,造就了丹巴“千碉之国”的形成。其中,生活碉可以住人,生产碉可以屯物,军事碉可以防卫。清朝乾隆时期两征大小金川之役后,对包括丹巴在内的多众多碉楼尤其是军事碉进行了销毁。既便如此,目前丹巴境内的现存古碉仍有562座,是中国三大古碉分布区之一,其数量和集中度位列高原民族地区之首。
除了碉楼,嘉绒民居也是一绝。与其他藏式民居逐水而居不同的是,丹巴地区的嘉绒民居普遍具有“靠山、近水、邻田、避风、向阳”的选址特色,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建筑外观上,丹巴嘉绒民居没有片面追求雄浑高大,而是特别注重精致和婉约之美,强调线条的交织和结构的错落。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认为:“许多元素并不是嘉绒民居的共性,这可能跟东女文化的融入有关,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外形之美”。
东女文化介入嘉绒民居的另一个佐证,是人居环境的利用和营造。以甲居、中路、梭坡、巴底等四大藏寨为典型代表,丹巴民居自古就有“天、地、山、水、树、花、果、草”相生共存的特征,“天蓝与地绿相映、古寨与古树交织、春花与秋彩更替、民居与田园相连”,既保护了生态,又让人视觉和心觉为之而陶醉,更造就了当今美人谷丹巴被誉为“摄影天堂”和“中国最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
东女文化与嘉绒文化特别是嘉绒古建文化的相互融合,使丹巴“古碉·藏寨·美人谷”的品牌内涵更为神奇和独特,也让丹巴成为了四川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中耀眼绽放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