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峨眉山下,阳光灿烂,在拥有“山歌之乡”美誉的峨眉山市高桥镇福田村高桥里,乐山市级“非遗”“峨眉山歌”在“问山湖”畔唱响,由当地民歌老年志愿者组成的合唱队,在乐山“非遗”专家、音乐家及文化艺术家的指导下,现场表演了情景山歌节目“种高粱”和“牡丹开”。
据了解,“峨眉山歌”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种具有峨眉山特有乡土气息、融入峨眉方言的音律承载着历史和峨眉山人的民俗民情世代相传,在巴蜀大地唱响。2006年,峨眉山市先后将“峨眉山歌”申报为峨眉山市和乐山市首批“非遗”项目,并将高桥镇张沟(今日为福田村)的民间山歌手赵国如和普兴乡张岩村的民间艺人余井泉申报为峨眉山市和乐山市两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高桥镇被峨眉山市政府命名为“山歌之乡”。
据介绍,四川首部乡土电影《峨眉山下》的电影插曲《种高粱》和《牡丹开》就是著名作曲家沙梅与著名电影导演孙瑜根据峨眉山张沟一带的“峨眉山歌”《峨眉山上牡丹开》和《高高山上种高粱》创作的。1936年,由上海百代公司将两首插曲灌成了“峨眉山歌”唱片在全国发行。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好“非遗”项目“峨眉山歌”,高桥镇党委政府将“山歌”传承工作列入了该镇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邀请相关专家及时召开了“峨眉山歌”研讨会,镇关工委发动各村(社区)开展了搜集、抢救“峨眉山歌”工作,并于今年6月带领张榜云等四位民歌手前往赵国如家中拜师学艺,要求张榜云等人在山歌的普及传唱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峨眉山市关工委及专业人士指导下,高桥镇关工委组织了“峨眉山歌”老年志愿者,在普及传唱的基础上,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唱响“峨眉山歌”,让“非遗”传承发扬光大。
在情景山歌节目《种高粱》和《牡丹开》表演现场,乐山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正高级研究馆员、乐山市“非遗”评审专家组组长孙忠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电影编剧、导演、作曲家曾章琴,峨眉山市关工委副主任尧国华,峨眉山市文联副主席林栩,峨眉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林松,高桥镇关工委主任王桂兰等领导和专家对节目进行了现场指导。
孙忠明谈道,高桥镇开展唱“峨眉山歌”“非遗”传承活动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峨眉山歌”是乐山市级“非遗”项目,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创造的,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峨眉山市高桥镇便民服务中心责任人何莉表示,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为峨眉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