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钱库’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动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0月30日,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政策吹风会现场,四川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大明表示,2023年全省林草综合产值超过5200亿元,同比增加10.4%。力争到2030年,四川建成万亿元级“天府森林钱库”,全省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4万亿元。
四川怎样推进“森林钱库”建设,让森林变得更“宝藏”?
促进森林物质产品更能“卖钱”。2023年,四川木材产量330.99万立方米,大径竹4636.04万根,还有形形色色的林下产品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加了林农收入,根据国家林草局测算,全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就业人数达6000万,一些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60%,四川山区占70%以上,许多山区林业收入成为了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促进森林文化资源更能“变钱”。四川积极推动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如青川县阴平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全村依托森林旅游资源,积极建设民宿,参与经营200余户,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3800余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全省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推进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约1900亿元。
促进森林保护修复更能“换钱”。四川年下达护林员管护资金3.4亿元,生态补偿17.7亿元,可直接为山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和补偿收入。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山区林农人均每年从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管护中获得转移性收入超过7000元。
促进森林生态价值更能“藏钱”。四川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12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随着“天府森林水库”“天府森林碳库”“天府森林粮库”的建设,全省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2.4万亿元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