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7日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获悉,《四川省种子独角兽企业备案培育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培育办法》)已于近日印发,明确了四川省种子独角兽企业的备案条件、备案程序、支持举措等,并实施动态监督管理,这也是四川首次针对种子独角兽企业出台备案培育办法。
所谓种子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较短,具有高成长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备成为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亿美元)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换句话说,就是独角兽企业的“种子选手”。
今年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152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四川共有9家企业上榜,全部分布在成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备案培育办法,加快培育一批“种子选手”,完善独角兽创新生态和培育体系,让更多独角兽企业在四川跑起来。
成为“种子选手”,需要满足5个“硬指标”
想要成为独角兽的“种子选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培育办法》列出了5个“硬指标”。
首先,企业必须是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近3年内无重大生产安全、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属于国家和我省战略发展方向。具体来看,这些企业需要属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领域,或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领域,或6G、量子科技、元宇宙、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领域。
此外,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是重要指标。需要企业注册时间在7年(含)以内,且尚未IPO上市,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3亿元,且累计融资额超过(含)3000万元。
同时,在细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和国际竞争潜力。
技术能力也不容忽视。《培育办法》提到,对新赛道有重大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可适当放宽备案条件,采取“一事一议”的差异化备案机制。
缓解成长中的“烦恼”,从6个方面细化举措
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独角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近年来,北京、湖北、深圳、安徽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的标准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培育模式,为培育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成长路径”。
“从种子独角兽到独角兽,还面临很多成长‘烦恼’。”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种子独角兽企业大多分布在高成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领域,只有聚焦前沿领域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苦练内功,打造“独门绝技”,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但这样的企业,也往往比较“小”,如果政策没有形成协同效应,缺乏落地配套政策,企业将难以承担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任务。此外,一些科创基金受短期化目标导向影响,出于避险动机和业绩压力,有时倾向于把资金投到“短平快”领域,难扶持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种子独角兽企业。
针对种子独角兽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培育办法》从资金补助、科技攻关、场景开放、金融扶持、产品研发、人才引培6个方面细化了工作举措,形成一套完善的“养成方案”。
其中,聚焦科技提升是方案的一大亮点。比如在倾斜支持上,对首次备案的种子独角兽企业,给予定向科研项目支持。在科技攻关上,支持种子独角兽企业牵头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产业链重点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在产品研发上,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独角兽企业研发的相关产品,按规定享受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等政策。
开放场景也是一大特色。《培育办法》提到,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挖掘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建立省市应用场景储备库,发布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向种子独角兽企业开放。
给足“养料”,金融支持和人才引培同样重要。在金融扶持上,将鼓励先进制造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支持种子独角兽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独角兽企业纳入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进行培育,支持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人才引培上,将加大对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同时,在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