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三大核心理念。四川作为生态大省,如何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全民共享”?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举行,多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国家公园的建设路径与未来愿景深入探讨。
从守护到共享
让国家公园走入寻常百姓家
你了解国家公园吗?对于公众来说,因生态系统的极端重要性与保护边界的广阔,国家公园相较于普通旅游景区,被蒙上了一层“高门槛”的面纱。
如何打破这层认知与体验的壁垒,真正实现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成为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眼中未来五年必须攻克的关键课题。“如果将国家公园建设比喻为火箭,第一级推进器是‘生态保护’,而‘全民共享’将成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第二级推进器。”
降“价”为先,让公益性落到实处。在杨锐看来,每位公民都有平等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的机会,采取公益性低门票价格制度,为军人、学生、老年人等群体实施免票政策,正是贯彻“每个人的国家公园”这一理念的有力实践。
四川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杨锐认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推进全民共享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蜀人乐享生活、亲近自然,而大熊猫这一全球挚爱的‘旗舰物种’,更是连接公众与国家公园的情感纽带。”
要吸引公众主动走进、深度体验,自然教育成为关键一环。当前国家公园体系内的自然教育仍面临课程零散、缺乏系统规划等挑战。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指出,需以科学方法统筹生态体验场景的设计,注重跨学科融合。他及其团队研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立体关联体系,从动物迁徙延展至气候、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的产品、活动与手册等形式落地呈现,让知识“活”起来。
与此同时,科普馆成为公众直观感知国家公园奥秘的重要窗口。例如,国家动物博物馆与宝兴合作打造的科普馆,借助沉浸式互动装置与差异化展陈,生动呈现“熊猫老家”与“模式物种产地”的独特魅力。“要带着运营思维规划场馆建设,才能更长久地实现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统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说。
从保护到发展
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国家公园建设,表面是生态命题,内核实为发展命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黄宝荣看来,推动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保护的关键。
8月18日,唐家河中蜂科普馆在落衣沟村正式开馆。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社区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坐落于入口社区的地标,不仅展示中蜂养殖的文化与产业历程,更融合文旅、文创产品交易与自然教育等多元功能,成为助推社区发展的综合平台。
蜜蜂,成为此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生动媒介。当地严格遵循“核心区禁养、一般控制区规范养”原则,科学控制蜂群密度,真正实现“绿水青山”赋能“金山银山”。
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原住居民由自然资源的传统利用者,转型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程远泽介绍,近年来,当地争取并精准投放国家公园补助资金超1200万元,用于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护员补助、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林下经济发展等项目,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社区-落衣沟村社区协调发展概念规划》,引导社区发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契合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周边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拓展全国性营销渠道,增强对接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推动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
正值暑期,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李西率队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多个入口社区开展调研。成都彭州宝山村的转型实践令她印象深刻: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而是依托太阳湾、回龙沟等核心景区,打造出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并同步发展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如今,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8万元。“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因身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而倍感自豪。”
当前,四川正在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在追求“生态保护第一”的同时,四川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作为重中之重。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高质量编制“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减畜降牧方案,努力实现“减畜不减产、降牧不降收”的目标;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支持地方积极探索组织化放牧及绿色转型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创建区红色、绿色、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