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正式公布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创新探索的“跨洲际亚蓉欧大通道国际联运新机制”成功入选开放通道建设领域案例,成为四川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最新样板。
长期以来,东南亚至欧洲货物运输大多采用海运,全程运输时间较长,运抵欧洲内陆城市成本较高。该联运新机制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枢纽,重点破解国际分段运输面临的规则壁垒、信息梗阻与单证碎片化难题,实现三大关键领域系统性创新突破。
“改革前,跨洲际国际铁路联运面临环节多、运输规则不一、跨境协调效率不高,班列衔接难以实现快换、快走等难题。”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跨国联运规则的协调性,一方面延伸中老铁路“澜湄快线”至成都,将老挝万象至成都的运输时间压缩至60小时左右;另一方面,建立起成都至波兰罗兹的全程时刻表机制,确保中欧班列可在11天内抵达欧洲并实现12天内返程成都,有力推动跨国运输由“分段衔接”向“全程协同”跃升。
针对跨境多段运输信息隔离、分散,协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四川自贸试验区协作搭建起全程订舱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打通海关、班列、场站等关键节点数据,实现超过200项数据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共享。此外,通过搭建集装箱循环使用决策系统,又推动冷藏集装箱实现“全球调拨、海外还箱、循环利用”。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构建起多方协同的信息共享新生态。
“最为核心的是,聚焦跨洲际多式联运单证体系改革突破,在国际物流服务体系上实现了重构创新。”该负责人介绍。
由于中欧、中老铁路分段运输,过去货主需分段对接,流程繁琐、单证复杂、时效不可控。此次由成都陆港运营公司作为试点运营企业,创新签发全国首张覆盖“东南亚—成都—欧洲”全链条的跨洲际提单,极大便利了企业运营。而率先落地的中老班列“铁路物流+”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则以签发的联运单证作为物权凭证和交单单据,实现基于“见单付款”的贸易信用证结算,解决了陆上贸易融资的关键痛点,大幅提升了“铁路提单”的国际认可度和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陆上贸易新规则。
该联运新机制自运行以来成效显著:东南亚至欧洲的全程运输时间最快缩短至15天,较传统陆海联运提速65%以上;“澜湄蓉欧快线”每40尺集装箱可节约物流成本超1000美元,创新的空铁联运模式综合降低企业成本达48%。2024年该通道带动四川对东盟、欧盟进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1.3%和18.7%。
“我们也呼吁省内更多部门和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持续深化运用‘供应链管理+枢纽运营’等新模式,为赋能中西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提供更强劲支撑。”该负责人说。
至此,国务院及商务部有关机制已在全国累计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485项。其中,四川创新成果获商务部层面推广15项,获多部委联合推广66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