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西南石油大学2025年全球校友企业家发展联盟大会上,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张智发布19个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该校在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到账金额排名中位列第24名,是TOP30中唯一上榜的地方高校。西南石油大学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创新联合体”机制,在全国高校中成功打造了“实体科研机构”,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难?作为创办67年多学科发展的高校,西南石油大学深知“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对于转化规律的探索,张智提到,科技成果转化是0到1000的过程,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再到产业拓展,都必须扎根于应用场景、产业需求。
在场景需求端,西南石油大学着眼于积累沉淀、从量变到质变,2020年5月与中石油共建全国首个“央企-高校”创新联合体,一举打破“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常规科研范式,探索“一起出题、一起答题”新模式。近年来涌现出“川南深层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关键技术”“新型二维纳米石墨烯封堵材料” 、深层超深层一体化完井压裂理论与关键技术等一大批代表性成果,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仅川渝页岩气长水平井安全高效建井钻井液关键技术就在川渝区块应用623井次,近三年节约成本41.7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科研攻关端,西南石油大学强势保持常规石油天然气特色优势,建立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非常规油气和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突出优势;充分调动教授、师生等科研主体积极性,出台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奖励力度,较以往平均资助强度提高了6—8倍。大力投入换来了可观回报——西南石油大学科研项目及高水平论文再创新高,2024年,成果转化合同经费和到账经费双破10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化经费破10亿元,学科内顶尖期刊、高质量期刊发表成果占比突破65%。
一手抓产业需求,一手抓共同攻关,大会所发布的19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都对全国油气开采及服务产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领域系列技术在南海陵水气田成功实施全球首次水合物与浅层气联合开发试采,填补全球技术空白,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方,是全球首个海上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作为油气领域唯一的2025中关村重大成果发布;单井突破10万方/天,实现了验证性试采到规模化开发的又一历史性跨越。
19个案例中,8个转化成果是传统油气田开发技术,11个转化专成果与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紧密关联。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纳说,紧扣时代发展趋势,学校科研方向正由传统石油与天然气“发现油气藏-评价油气藏-开发油气藏-保护油气藏”系列技术向智慧油气田领域延伸。
与此同时,西南石油大学也积极探索科研由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向人文社科领域延伸。由四川省“影像资料智能处理及融合应用”重点实验室利用数字人、人工智能生成等AI技术手段,在企业文化宣传、数字展陈、新闻播报等方面,形成全国艺术创作高校高地,完成作品120余部,屡获国际大奖;AIGC剧情片《黎明》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全球30强、第三届首尔国际电影节最佳AI短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