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四川新闻

消费数据符合市场预期 多地发消费券效果显著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20-04-18 22:47:42】 【来源:证券日报】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50亿元,下降15.8%,降幅比1月份至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和促进消费措施的推进,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前期已有明显回升,这表明前期促消费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上看,一季度消费数据大体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居民普遍居家隔离,线下的餐饮、旅游、酒店、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的消费都受到一定冲击。不过,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与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居民消费已于3月份出现了回暖迹象,预计二季度消费市场的回暖之势将得以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为促进国民消费,杭州、南京、青岛等地陆续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费券,规模从数千万元到亿元不等。毛盛勇对此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政府试行了发行消费券的政策,从浙江、江苏等地来看,推出消费券政策以后,对扩大当地居民消费、促进市场活跃还是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发放消费券相当于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是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压力。此外,发放消费券还可以显著改善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促消费、扩内需的长期政策落地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市场的提振作用是立竿见影的。”付一夫说。

  吴琦表示,发放消费券,应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分阶段、结构化。一是关注餐饮、文娱、旅游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二是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考虑,目前沿海多,内陆少,与地方财政、互联网巨头支持有较大关系。

  此外,付一夫表示,疫情期间,由于普遍的居家隔离导致居民线上消费需求全方位井喷,网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直播、短视频、游戏等领域也受到诸多关注,这也促使企业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开拓线上业务,比如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与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合作,将自身单个企业的资源以网络化形式融入整个产业集群当中,扩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等资源的共享,并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各方面成本等。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还能助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谈及为促进消费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吴琦认为,进一步促进消费,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综合施策,一是加快推进消费行业复工复产,在疫情低风险地区,减免审批环节、破除行政梗阻,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同时引导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二是稳定和保障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在消费券外,可以考虑发放“现金券”作为辅助。

  付一夫认为,促消费、扩内需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从需求端看,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供给端看,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民众消费的积极性;从消费环境上看,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从下一阶段来看,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一些消费行为后阶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补,消费会逐步企稳回升。”毛盛勇指出。

 
 
 
推荐阅读
 
华大基因涨停 深股通净买入逾三千万元
百年人寿四川分公司获评行业通讯工作优秀单位
瞄准集成电路等产业 张江科学城再落子
联想武汉工厂全面复工 将向智能化转型
 
· 蓉漂人才美丽彭州行活动圆满举行
· 五只科创板股破发 昊海生科幅度最高
· 锂电池概念大涨 资金抢筹多只涨停股
· 成都按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快进键
 
热门点击
  1. 六月工业利润提速 新增利润扎堆少数行业
  2. 下月起银行免收养老金异地取现手续费
  3. 央企总资产达到三十五万亿 千亿级企业六
  4. 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增速放缓 苹果仍是霸主
  5. 成都高新区面向全国公开遴选优秀年轻干
  6. 货基宝宝退烧 新生代宝类产品挑战高收益
  7. 工商银行拟境内外发行优先股募资八百亿
  8. 消费税调整方案或将在四季度公布
  9. 四川发布第二批省级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
  10. 群雄角逐并购蓝海 产业资本强势进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