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体育产业

成都以绿道加模式推动绿水青山转化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20-05-28 11:30:46】 【来源:四川经济网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5月27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成都以“绿道+”模式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探索“以道营城、以道兴业、以道怡人”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

  如何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四个“率先”引领

  “两年来,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率先’。”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说。

  率先构建公园城市支撑体系。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和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开展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研究,举办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初步形成公园城市理论构架;科学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和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等30余项技术规范,深入实施20项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初步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整合组建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等立法工作,初步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

  率先擘画公园城市空间形态。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成立省级新区东部新区,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建立覆盖22个区(市)县、3个产业新城的公园城市首批76个示范片区,推进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实施锦江公园“九大行动”,打造世界级城市名片;统筹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创新“领导小组+管委会+专业投资公司”专业化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公园式产业社区。

  率先创新公园城市价值转化。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模式,实施“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公益性园林转型升级,联合专业机构深化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生态价值动态转化对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探索构建近期投入产出平衡、远期生态价值持续放大的长效机制;建立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的“双千”机会场景发布机制,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以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全球招引,梳理项目招引机会清单2500余项,天府绿道社会投资占比达70%以上;“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吸引社会资本170亿元,占比56%。

  率先探索公园城市营城模式。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类18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建成功能性项目987个,“家门口”的绿色福祉可感知可触及;依托以党组织为统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以“绿道+”模式 实现天府绿道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天府绿道规划总长度1.69万公里,是一个覆盖成都全域的绿道体系,目前已建成3689公里、完成投资341亿元。成都该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天府绿道,创新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成都市聚焦公园城市建设,把天府绿道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引领性工程,以‘绿道+’模式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积极探索‘以道营城、以道兴业、以道怡人’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成都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祝小文说。

  统筹实施“绿道+生态涵养”,厚植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我们突出保育生态资源‘存量’,制定天府绿道规划建设系列导则,梳理1.15万平方公里生态基底,设置三级共73条生态廊道,实行重要生态绿隔区内用地减量政策。”祝小文说,成都还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法律规章严守生态红线。“‘我们突出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紧贴城市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增绿筑景,推动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小游园323个、微绿地380个,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蓝绿交织、水城共荣的城市生态布局加快形成。”

  创新实施“绿道+场景营造”,拓展绿色发展的经济价值。成都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挖掘绿道经济价值,着力实现优质生态和高端产业双提升“我们坚持场景植入,打造绿道经济新业态。”祝小文说,成都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在绿道有机植入创新文化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特色因子,“绿道+夜市”的夜游锦江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绿道+美食”的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绿道已成为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道”“经济道”。同时,依托绿道体系布局培育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体育健身、文化展示等特色产业,植入文旅体设施2525个,其中,文化设施641个,旅游设施580个,体育设施1223个、科技展示应用设施81个。此外,还围绕打造天府绿道文旅IP,深化“市场需求+精准营销”方式,统一品牌运营、推出精品游线,培育形成夜游锦江、江家艺苑等绿道场景品牌68个。

  融合实施“绿道+公共服务”,提升美丽宜居的生活价值。成都围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理念,以绿道为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结合骨干绿道和重点公园等公共空间,统筹布局11类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有机融合绿道与公共交通、消费商圈、生活社区,全面推行开敞式街区,加快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还以绿道开敞空间为载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次,约1500万人次参与,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系统实施“绿道+制度创新”,彰显引领转型的社会价值。成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探索共建共享、协同高效的绿道建管体系,以制度创新引领城市发展之变、治理之变。同时,创新“一体设计+整体运行”的运营管理机制,绿道规划建设初期预留运营管理的空间和接口,保证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建立“边建边招”的资产出租新机制,满足项目运营个性需求和周期需要,提升价值转化的综合效益。此外,还创新“主体多元+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把绿道建设与旧城改造、水体治理等工程有机整合,推动项目建设集约化和高效化制定出台利益分配、证照办理、租金让利等普惠性政策,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绿道建设运营。(四川经济网记者 梁鹏 文/图)

 
 
 
推荐阅读
 
打造行业爆品 长虹勇当数字化升级排头兵
高温下的人保财险成都分公司最美逆行者
陈建斌董勇郝平热血回归 三叉戟豪情铸梦
精准借力金融科技手段 让利中小微企业
 
· 成都拟建金融科技研究院 对标全国一流
· 五大要素助力成都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
· 彭州市第十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
· 建设大数据平台 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
 
热门点击
  1. 成都游戏圈电竞嘉年华 程序猿激战四强
  2. 安联全球青少年足球夏令营中国区选拔赛
  3. 成都天诚缺兵少将逼出老将姚夏出山
  4. 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武术交流大会在成都举
  5. 省运会乒乓球比赛落幕 成都代表团斩获十
  6. 世界跆拳道大会 成都选手四连冠
  7. 四川省运会 成都篮球收获五枚金牌
  8. 成都武侯区运动会足球比赛成年组落幕
  9. 李章洙竭尽全力率天诚保级
  10. 四川省运会羽毛球赛成都六单项会师决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