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游乐场,村民岳正峰忙着清洁每台卡丁车。“今天是周六,来村里耍的人肯定特别多,要做好下晚班的准备。”从岳正峰家走到游乐场只需2分钟,“一个月挣得到3000元,守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在南江县,像岳正峰这样的村民不少。近年来,该县提出“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支柱,带动产业齐驱发展,村民脱贫致富。数据显示,2019年南江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3亿元。
景区+农户
创新扶贫模式
西厢村位于赤溪镇西南方向,距县城约37公里,开车半小时即可达到。
走进西厢村,宽敞的道路进村到户,青瓦白墙的聚居点格外别致;龙腾峡的激情漂流妙趣横生,九重山下的“流萤小筑”吸人眼球。这里还存活着千年金丝楠木和百年香樟树群。
“这里山清水秀,吃的、玩的、住的齐全,很适合一家人来玩耍。”趁着周末,住在巴中市区的王伟一家驾车前来放松。5岁的儿子东东最爱玩卡丁车,妻子则想着在“留萤小筑”住上一晚。
50多岁的张秀珍,原是村里的贫困户,游乐场开业后做保洁工作。“我这个年纪,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幸好村里这几年旅游搞得好,才找到这个活路做。”如今,张秀珍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家里也已脱贫。
不光张秀珍。近年来,南江县创新“景区+农户”扶贫模式,通过设置景区公益性岗位、生态产品销售点位等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并探索“三筹三变三集中”乡村旅游扶贫机制,让文旅企业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从事景区环卫、设施维护等工作,带动村民脱贫奔康。以西厢村为例,去年,当地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8.37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128户村民参与企业管理、生产和服务,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此外,坚持“产业发展规模化、新村建设景区化”发展思路,南江县目前已建成“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6个、幸福美丽新村112个,并成功创建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区。
发展新业态
探索“旅游+”发展道路
午休过后,张玉兴一家三口又忙碌起来。他开车送父亲到隔壁村帮人招工;母亲则拿了把镰刀,去产业园给树苗除草。
张玉兴家住正直镇长滩社区,几年前,这里是大巴山一个贫困村。村里环境脏乱差,村民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他挣钱门路。2014年,四川七彩林科股份有限公司来到这里流转土地,兴建彩林园区。张玉兴全家都到园区务工,“现在家里3个人挣钱,日子好过得很。”
经过几年打造,以独特彩林景观为基础,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还办起“彩林节”和“大酥肉节”。看到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回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农家乐“七彩乡韵”的老板张俊杰,就是2016年春节后返乡的。“以前我们两口子在上海一家食品加工厂打工,一年最多能挣6万元,现在我们自己当老板,一年挣12万元。”
据悉,2019年,长滩社区接待游客64.8万人次,产业带动周边1300多人脱贫致富,使户均年增收1.6万元。村民也过上“生活在社区、开门是景区、工作在园区”的生活。
近年来,南江县坚持以“旅游+”为路径,发展了东榆工旅融合产业园、七彩林科研学旅行基地、光雾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基地、云顶茶乡茶旅融合体验园等一批新兴业态。2019年,该县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旅游收入120.1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首位增长极。(记者 钟帆 范芮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