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记者从广元市驱车40分钟便来到射箭提阳戏第十二代嫡系传人李大富的家门外,远远的便听到悠扬的山歌声。“射箭提阳戏整个唱腔主要吸收了我们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唱词主要是劝说世人恪守伦理道德、弃恶从善。”今年68岁的李大富见到有客人来访,放下正在擦拭的提阳戏道具药王孙思邈的木制面具,热情地招呼客人落座,并介绍起了自己刚刚哼唱的小调。
曾经在广元市昭化区,凡有节会,必有射箭提阳戏表演。射箭提阳戏是一种传统傩戏品种,又被称为“花花愿戏”,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这种戏剧形式传入昭化区射箭镇龙江村李家嘴,随后传承至今,成为昭化区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听爷爷讲过,提阳戏起源于唐朝的陕西。当年唐朝天子李世民梦游地府时,目睹人们在阳世作恶而在阴间接受酷刑的惨状,他便决心创立一种规劝世人向善积德的愿戏,这便有了提阳戏。清代乾隆46年传入射箭镇。目前,提阳戏在多地早已失传,仅在昭化区射箭镇及其周边的川北地区还有遗存。”李大富介绍,射箭提阳戏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传承最正宗、内容最丰富的傩戏品种,堪称中国傩戏的“活化石”。
据悉,射箭提阳戏的道具服装精美,其面具也是独具一格,脸谱的画法主要是根据民间说唱本的脸谱为原型,并加以创新,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民俗风情气息,是我国曲艺剧种中的珍宝。
2014年11月,射箭提阳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2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射箭提阳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大富,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
李大富是射箭提阳戏第十二代传人,在当地称为“坛主”。“我自小因眼疾几近失明,一直跟着爷爷(射箭提阳戏第11代传人)学戏。1987年爷爷去世后,便接任‘坛主’。”李大富说。
射箭提阳戏演出由提线木偶、面具、人混合表演,演出内容分为天戏和地戏。天戏即神仙戏,主要是木偶表演,表现一个神的世界,共有三十二戏,四十二像;地戏也是三十二戏,分折子戏和大幕戏、文戏和武戏,由人和面具同台演出,行当分生、旦、净、丑,整个演出以打击乐为伴奏,唱腔则主要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和山歌,非常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
“学戏的人太少了,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临时上场跑跑龙套,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李大富曾经担忧提阳戏在自己手里失传。
现如今,李大富的担忧已然不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不仅有了年轻人李兴龙跟着他学习起了传统的射箭提阳戏。根据射箭提阳戏为原型改编的舞蹈《春耕》《跳傩傩》《射箭提阳戏婆孙情》,舞台剧《县令拉纤》等也层出不穷。
“改编后的射箭提阳戏,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观赏性也更强。”昭化区文化和旅游局宣传推广股股长张小平介绍,“前不久的广元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射箭提阳戏改编剧目登台演出,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