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为期五天的“中希网红游名城”活动正式收官。成都东站,希腊情侣博主凯纳特和杰拉西莫斯拖着贴满文创贴纸的行李箱走向检票口,他们即将前往重庆开启下一段旅程;而“希腊姐妹花”玛丽安、索菲亚已乘早班机飞往温州;歌手埃里尼则选择暂留四川,继续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故事。
五天时间里,五位希腊网络达人的镜头里装满了四川的多元面孔,但这场行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旅途的记录。作为成都天府—伊斯坦布尔—雅典航线开通后的“首波体验官”,五位达人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四川入境游服务的悄然升级。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优化入境旅游便利化举措”,四川在线记者在全程随行中看到,那些困扰入境游客的“沟通有障碍”“支付不方便”等难题,正在被逐渐化解。
沟通关:从“自找翻译”到“专业应答”
沟通,是提升入境游体验的“第一关”。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杰拉西莫斯提出的一个问题让记者印象深刻:“大熊猫现在有几个亚种?是否还存在其他分支?”随行英语导游立刻做出回应:“目前大熊猫分为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基因研究显示……”专业的解答让他眼睛发亮。
事实上,从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对古蜀文明的专业讲解,到熊猫基地的生态科普,几乎每个点位都能提供外语服务。在中国生活7年的玛丽安印证了这一点:“以前找外语导游要托朋友或者联系旅行社,现在自己就能在景区预约。”
四川打通入境游“沟通关”的努力不止于此。今年,四川出台《四川省进一步促进入境旅游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旅行社小语种导游队伍恢复发展,并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平台作用”。
四川省旅行社协会秘书长黄琴透露,不仅是英文导游,针对东南亚等新兴客源地小语种导游缺口,今年3月启动的“小语种旅游讲解志愿服务者招募”已初见成效。“未来,游客在宽窄巷子听到泰语讲解,在乐山大佛遇到马来语导游,会越来越常见。”
支付关:从“老大难”到“无缝衔接”
从习惯的刷卡支付切换到线上支付,曾是境外游客的“老大难”。
7月2日中午,结束三星堆参观后,一行人需要乘坐高铁返回成都。“绑定护照,绑定境外卡,选择车次……”“希腊姐妹花”玛丽安和索菲亚掏出手机,两分钟教会同伴用12306买高铁票。记者实测发现,12306的英文界面不仅涵盖车次查询、选座,连退改签规则都有双语说明,境外游客无需依赖翻译软件即可独立完成操作。
最让达人们惊喜的还有支付的“无缝衔接”。行程后半段,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书签、熊猫基地的毛绒公仔……他们的购物车逐渐“膨胀”。7月5日,凯纳特买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旗袍:“店员说扫二维码或者刷卡都可以支付。”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正在积极推动入境支付便利化改造,“推动入境旅游支付便利性服务在重点旅游城市公共交通、旅游景区、文博场所、餐饮购物等场所应用”。
以成都为例,目前当地外卡收单商户已达65120户,全市近6000台ATM机和1306家银行网点支持外卡取现,重点景区、商圈外卡支付实现全覆盖。“我们在希腊办的银联卡,来成都后和本地人一样用。”玛丽安晃了晃钱包里的卡片。
这些改变,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气。截至7月1日,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已超300万人次,同比增加11.2%;出入境航班2.3万余架次,同比增加15.7%,两项数据均居中西部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