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蒙顶山细雨如丝,雾气氤氲,茶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成都游客黄思与罗佳琪拄着登山杖,沿着湿滑的石阶踏上天梯古道。这条古道曾是唐代以来官员、僧侣采茶进贡的必经之路。黄思笑着说:“今年9月份来过一次,还捡到了树上掉落的板栗。全程徒步约三小时,身心舒畅。”
如今,游客脚下的这条青石古道,正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修复组成部分。2013年,国务院正式将“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蒙顶山上的五处核心文物点:皇茶园、甘露灵泉院石牌坊、天梯古道、禹王宫、净居庵石牌坊。一座山集中拥有五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且均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其密集度与文化价值实属罕见。
贡茶之路:千年皇茶的印记
深入山林,水汽扑面,苔痕斑驳。行至明代所建的甘露灵泉院石牌坊,只见其上“一瓢甘露,蒙雾聚龙”朱红八字醒目,下方雕有“双狮戏球”“双凤朝阳”,中间则是象征皇权的“双龙戏珠”。雅安市名山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馆长刘星介绍:“这座‘龙凤牌坊’是历史上蒙顶山核心茶区的门户。”
穿过牌坊前行百余米,进入皇茶园。四周青苔覆石,双扇石门静立,门侧镌刻着千古名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园内有七株后人补植的茶树。相传,西汉时期甘露道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历史。吴理真被尊为“植茶始祖”,蒙顶山也因此被公认为“世界茶源”之一。
据清代文献《蒙顶茶说》记载,皇茶园所产“仙茶”每年仅采335叶明前嫩芽,制成两小瓶,专供皇室祭天祀祖,香气凝而不散,如“香云覆杯”,被视为神品。除“仙茶”外,周边茶园所产则为“副贡”“陪贡”,用于赏赐功臣、接待外使,地位亦极为尊崇。
自初唐起,蒙顶山茶作为贡茶持续进贡宫廷逾千年,成为中国古代茶叶品质与贡茶制度的巅峰象征。2024年3月,“故宫贡茶回蒙顶山”特展在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开幕,展出了仙茶、名山茶、春茗茶等7套(12件)清代贡茶文物,四川10种贡茶,其中7种均源自雅安蒙顶山——印证其在四川茶史中的重要地位。
天梯古道:茶马背影中的历史回响
通往皇茶园的天梯古道,全长850米,宽约1.5米,依山势而建,坡度高达70°,共1456级台阶。两侧杉树高耸,枝叶交错,宛如自然雕琢的“绿野仙踪”长廊,树下是开花的茶树。刘星介绍:“这是古代官员、僧侣和背夫采茶运茶的通道。”
现存古道中,第433级至第560级为原始石阶,历经千年踩踏,石面已磨出凹痕,边缘圆润,无声诉说着昔日茶马往来的繁忙。如今,五分之二的路段经后人修缮,但原始段仍保留着最真实的岁月肌理。
古道顶端连接着天盖寺,山腰处则是禹王宫。后者为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四根直径约1米的楠木巨柱支撑殿宇,梁上墨书清晰可辨。禹王宫原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在雅安则特指治理青衣江水患,体现当地对水利与农耕的重视。其存在,也印证了茶事与水利、祭祀、民生的深层关联。
“禅茶一味”中传承非遗
继续下行,明代净居庵石牌坊静立山间。来自雅安市名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刘春提到,其脊饰鸱吻,寓意镇宅辟火。另据光绪时期《名山县志》载:“净居寺在县西十五里,甘露道人退居之所。”此处原为道人隐修之地,后融入蒙顶山佛教体系,成为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唐代蒙顶山佛教兴盛,72座寺院中有36座坐落于此。蒙顶山景区分管负责人郭友文介绍,其中五座寺院分工明确:千佛寺薅茶、净居庵采茶、智矩寺制茶、永兴寺供茶、天盖寺祭茶。这不仅保障了贡茶品质,更将禅修与茶事深度融合,形成“禅茶一味”的独特文化。
至今流传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承发展。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蒙顶山非遗茶技“龙行十八式”,其动作舒展刚劲,灵感正源于寺中僧人习武姿态,将武术、礼仪与茶道融为一体,成为中华茶艺的独特符号。
今日五处“国保”文物点,串联起一部活态的中国茶文明史。它们见证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馈赠,承载着“千里贡茶入宫阙”的制度文明,也延续着“禅茶一味”的精神追求。行走其间,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茶香之上。正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万秀锋所言:“它(贡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国古代最好茶叶的样子。”
而蒙顶山,正是这“最好模样”的源头与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