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批来自智利的42吨三文鱼飞抵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快速通关后,超过95%的进口三文鱼被迅速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最快的当天就能摆上当地居民的餐桌。三文鱼这趟旅程不足72小时,其背后的“四川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今年4月,美国雅保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产5万吨氢氧化锂锂电池材料项目在眉山投产。项目从审批到建设的时间刷新“雅保速度”,成为外资在中国一投再投的标志性项目。
一季度,入川外籍人士数量同比增长6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25.2%,入境游持续火爆。
从外贸、外资到入境消费,四川与世界交往的速度、热度背后,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
将视线拉长,更能读懂对外开放之于四川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开放工作提出重要要求,从“走在西部开放前列”“协同开放”,到“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形成“门户功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开放的分量越来越重、定位越来越高,也极大拓展了新形势下四川开辟发展新空间的格局和视野。
一自高丘传号角,千红万紫进军来。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四川牢牢把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锚定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主攻方向,积极推介新四川、开辟新通道、开拓新市场,着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书写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
刚柔并济
以空铁领先的通道优势和叠加赋能的开放平台推动末梢变前沿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巨大的机场群楼里国际国内旅客穿梭如织。这座按全球最高等级修建机场跑道的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快速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
进入“双门户枢纽”时代的成都一路驰骋。今年伊始,四川省机场集团传来消息:2023年两大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实现这一目标,四川用时不到两年半。
通道不畅、平台缺乏,曾是四川对外开放的根本性制约。省委、省政府清醒认识到,唯有重根本、重基础是四川开放发展的关键之举。
锻造航空长板,填补铁路短板,畅通水运通道,提升公路能级。近年来,数以千计的大小交通项目在四川全域铺开,构筑起立体多元的对外开放交通体系,中国交通“四极”之一的成色更足。
“空中走廊”畅联世界。全省累计开通国际航线131条,常态化运行国际全货机航线超20条,基本形成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为四川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通道,也为国外商品“送进来”打开中国市场新大门。
“钢铁驼队”驰骋万里。四川国际班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3万列,搭载上万种商品进进出出,让世界刻满“四川烙印”。
“黄金水道”动能释放。2023年全省通过水运实现进出口额397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41.5%,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水运网络初步形成。
跨境公路不断畅通。自2021年开行首列跨境公路班车以来,已常态化开行中俄、中亚、中欧等国际公路运输线路,累计发运车次超过2000班,成为内联外畅的有益补充。
立“骨架”,通“经络”。沿着驶向世界的“快车道”,四川加快破除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足,国际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数量较少能级较低问题,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量,持续完善不同功能、不同层级的开放平台体系,50多个国家级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和121个省级开发区引领全省对外开放;一手抓提质,提高开放平台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和中法、中德等国别园区成为吸引外资主阵地,四川自贸试验区和协同改革先行区加速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融会贯通
以量质齐升的“三外”优势奠定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最近两年间,四川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反复回味:一是2022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首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八个、中西部第一个外贸破万亿省(直辖市);二是今年一季度四川进口值达921.1亿元,同比增长25.8%,超过全国整体水平20.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五位,在外贸进出口规模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排名第一。
对长期以来产业外向度低、产品竞争力弱的四川来说,这些成绩曾经是难以想象的。更显不易的是,这些成绩是在经历三年疫情和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的重重挑战中取得的。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先后作出“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突出产业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等部署。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为四川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明晰战略指引和方向路径。
以势待时、以时取势,四川抓住“量质并举”“协同开放”等关键,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量”与“质”并举,推动开放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疫情防控转段第一时间,四川组织3年来首趟商务包机“组团出海”,“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常态化开展。截至今年6月,省领导率团密集出访欧洲、中东、中亚、东盟、南美等地区,签署订单逾900亿元,近3000家川企参加150多场海外拓展市场活动,“新三样”持续领涨出口,全球每100克鱼子酱就有12克来自四川。“川用川进”扩大进口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三文鱼、榴莲等一大批优质进口商品向四川集聚进而辐射全国。“进”“出”之间四川外贸实现提速增量。
既追求量,更追求质。前不久,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四川首个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从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大到区域之外,更多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加速推动四川外贸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提档升级。
向“新”而行、提质增效,2023年全省跨境电商突破千亿规模,市场采购贸易站上百亿台阶,“‘小商品’闯出‘大市场’”不再是一句口号,四川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坚持协同开放,以区域协同之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双循环效应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聚集。
2023年平均每天落户2.5家外资企业——这是“四川速度”的直观诠释;从签约到动工仅用29天——这是让外商为之震撼的“四川时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连续5年稳居中西部首位,5年累计超过1000亿元——这是“四川磁场”的有力证明……
今天的四川,更加注重区域协同。从一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承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抢先融入中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四川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今天的四川,涌动着对外开放的澎湃活力。德国西门子、法国空客等一批重大外资产业项目在川落户或增资扩能,推动贸易与产业、贸易与投资在更高层次上协同发展。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积小胜为大胜,四川加速朝着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活力区域奔跑前进。
轻装前行
以良好稳定的开放环境为塑造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增添动力
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也是内陆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必然之路。
6月中旬,四川2023年“进千企”活动投资环境问卷调查报告出炉。这份涉及359家在川外地企业、覆盖四川21个市(州)145个县(区)209个园区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外来企业高度认可四川投资环境,在川投资意向持续上升,75.77%的企业打算继续在川增资。
“进千企、解难题、送服务、促发展”活动已在四川连续开展7年,其目的就一个: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制约发展的障碍,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稳定投资预期。
为企业减压、给创新松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步子越走越快、越迈越大。四川自贸试验区,是微观四川集成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绝佳窗口。
开放理念不断提升。2023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步入第六个年头,迎来从打基础到转段升级的新阶段。识变、应变、求变的四川启动“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从新阶段顶层谋划入手,全面提升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的精度、广度,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已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14项改革在国家层面推广。
开放环境更加宽松。今年5月,四川自贸试验区再迎重大改革:启动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宽容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探索创新中因先行先试、缺乏经验出现的偏差和失误,为探路者松绑减压,进一步推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
开放举措越来越活。6月,四川自贸试验区一次性出台80项举措,以小切口重点攻坚的方式深化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探索。拓展铁路运输带电产品运输范围、降低汽车平行进口合规成本……一项项举措抓在痛点和关键点上,加快破除相关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一批开放型产业集群。
凝聚改革的共识、激发开放的活力,四川以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更广范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近两年,先后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29条”、外贸稳规模优结构“18条”、民营外贸企业发展“10条”,从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发展壮大民营外贸企业、培育外贸新动能,加速推动开放发展从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
山河为卷,开放为笔,巴蜀大地劲吹开放之春风,贯穿四川方方面面: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贯通,把深化区域开放合作作为发展重要动能;与创新发展相贯通,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与绿色低碳产业相贯通,抢抓国际贸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四川虽不沿边、不靠海,但自古就依托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商通四海。如今,正按照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战略定位要求,继续大踏步地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