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PM2.5异常,注意监控数值变化。”10月8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大屏幕上异常的监测数值引起大气室值班工作人员注意。对数据进行核对与记录后,工作人员随即利用“天空地”一体化平台查询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日前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公布,当前四川基本建立了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乡镇全覆盖。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点位1.6万余个。经过3年的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万余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8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近5000个。当前,四川生态环境监测建设成效几何,又面临什么挑战?
构建一张网
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加快融入监测网络
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浓度变化趋势、颗粒物来源解析……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数据情况。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监测体系更多依赖地面监测站点,天、空监测能力比较欠缺。“由面到点,大气污染物防治需要精准溯源。”该负责人说,近年来,四川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进而掌握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了解面上情况,再通过激光雷达、地面走航车等监测设备进一步锁定颗粒物范围,连续不断地监测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及浓度,从而摸清大气污染物的构成、产生行业以及问题点位。
随着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的加入,以及超级监测站、走航监测等技术的升级,当前四川生态环境监测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精度的环境监测网络,让大气治理可以精确到区域、到点位,有效避免污染治理中的“一刀切”。
“精准溯源”只是大气污染监测防治的其中一环。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基于多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动态校正的预测预报体系,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同时,常态化对各类污染源开展监测监控,评估其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量化管控成效,构建起“监测预警—精准溯源—成效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
不只是大气污染监测,在水环境监管方面,四川建设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管理”水环境智慧系统,通过监测监控、分区管控、科学决策、预警监管四大功能提升监管水平与效率。
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负责人介绍,与2021年相比,四川新增了化工园区空气站、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生态观测站、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站、水生态监测站等5种类型站点,并积极探索创新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电磁环境等新领域监测工作;在监测预警方面,着重提升了7天精细化预报、30天及以上中长期趋势化预报能力。
五大领域发力
打造适应美丽四川建设的监测体系
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立,但把污染监测转化为行之有效的防治成果仍面临诸多挑战。
“监测到位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但距离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生态环境厅核安全总工程师罗秀兵坦言,监测能力建设不仅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还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协调配合。
罗秀兵介绍,当前四川监测网络仍然存在覆盖不全面、代表性不够、实时共享不及时等问题,与之相关的监测数据融合分析能力有待提升,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决策需要。此外,数据与监管之间的协同制度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与“真、准、全、快、新”的要求存在差距。
从哪些方面缩短差距?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将在网络建设、业务支撑、监测监管、数据质量、人员素质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包括聚焦一体化网络建设、数智化监测创新应用、筑牢监测数据质量根基、持续深化监测垂改等具体措施。
相应的监测能力提升也有具体目标,比如持续升级常规监测能力,15个重点城市驻市站要逐步具备VOCs、PM2.5组分手工分析能力;抓好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和精准预测,确保未来72小时污染天气市(州)级别准确率达90%以上等。
“把握实施脉络、层次推进、持续发力,为支撑美丽四川建设夯实监测基础。”罗秀兵表示,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将把握监测工作政策机遇,以监测网络一体化、技术装备数智化为动能引擎,从而实现向高质量监测数据、高效能监测管理、高水平业务支撑的监测体系转型。
根据相关规划,到“十五五”末,四川将初步组建多个优势互补的区域性监测中心;到2035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