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在600米深的峡谷间,一场1420米大档距跨越架线作业正在进行。电力工人如同在空中“走钢丝”,踩着输电导线匀速移动,精准将间隔棒固定在导线上,再用工具把螺栓拧紧扣实。
“这次峡谷跨越是川西段首次放线,要克服峡谷强风、复杂地形等多重挑战。”国网四川建设公司工程川西段业主项目执行副经理王伟介绍,大雾天气时,施工能见度不足,一旦遇上大风,横跨峡谷的牵引绳甚至会被吹偏100多米,大大增加了作业难度。
这一幕,正是阿坝至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阿坝至成都东特高压工程”)建设的缩影。国庆假期,该工程进入组塔放线施工的高峰期,5000余名建设人员坚守一线,全力冲刺工期、抢抓建设进度。
视线转向另一边。阿坝州理县海拔3970米的萨拉岭山顶,云雾缭绕,气温已跌破10摄氏度。在这里,正在进行该工程的首次十分裂导线展放作业。电力工人先用无人机架起初级牵引绳,各级牵引绳再逐级展放张力。
“分裂导线,简单说就是把一根导线拆分成多根细导线。”王伟打了个比方,若将输电线路比作高速公路,分裂导线就像在公路上增设多个车道,拓宽电流的“通行空间”,让电力传输更安全、更稳定。不过和高速公路不同,分裂导线并非平行排列,比如十分裂导线,就是把导线分裂成十股细线,按照固定间距围成一个圆圈,实现“十合一”的传输效果。这种导线主要用于高海拔、大负荷、长距离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能有效降低输电噪声,抵御大风、冰雪等恶劣天气,进一步提升输电效率与稳定性。
“我们调配了最有经验的作业班组负责放线。”王伟说,高海拔开展放线施工,角度哪怕只有一点点偏差,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进度延误,因此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像“绣花”般精细。
工程建设攻坚的同时,环保措施也在落实。施工单位通过架设索道运输塔材等大件物资,避免破坏土壤及植被。作业期间,在施工现场铺设垫雨布、防尘网等,防止机械设备漏油,减少扬尘。
据悉,阿坝至成都东特高压工程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建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以及双回特高压线路371.7公里。该工程计划于2026年底建成投运,届时可将川西地区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电能送至环成都城市群负荷中心,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