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30日讯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奥地利科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等单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研究成果,并获选为“编辑推荐”,亮相该刊官方网站首页。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的核心资源。但如何在实验中高效、低成本地检测纠缠,一直是量子科学的重要难题。传统方法往往需要重构完整的量子态,随着系统维度和复杂度增加,所需资源呈指数增长,在高维或多体体系中几乎无法实现。
此次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提出了全新思路:将经典通信与机器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实验更快、更准确地发现量子纠缠。通俗地说,就是让人工智能在大量数据中挑选出最可能存在纠缠的情形,再把这些“最佳策略”转化为实验指令。这样不仅能减少试错成本,还能在噪声较大、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检测效率。
在具体实验中,团队利用光子平台,首次实现了带有实时反馈的单向经典通信协议。研究结果显示,引入经典通信可以显著降低“漏检”的概率,从而提升实验的可靠性。这为未来开展高效、低成本的量子实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还探索了一条面向“自主量子实验”的新方向:让人工智能成为“实验大脑”,把策略设计、指令下发、数据回流和模型更新统一起来,使实验平台能够自适应地完成优化。未来,这种方式有望推广到更多量子实验中,使系统具备“自配置—自诊断—自优化”的能力。
研究由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邢文博、博士生张凌霞等与中科大、清华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共同完成。项目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四川省、安徽省科技厅的支持。
业界专家指出,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电子科技大学在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科研实力,也让“看得见、用得上”的量子技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