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4月10日讯 4月8日,“励志讲坛——与大师面对面”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著名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做客讲坛,以《我的学术路与铁路梦》为题作了主题分享报告。
回忆起求学之路,翟婉明首先回忆起他的家乡江苏靖江县。翟婉明说,渡轮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家乡落后的交通,以及对安全快捷出行的期许,促使自己将报考交通类大学作为首要目标。1981年,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录取通知书伴随翟婉明第一次坐上火车。“这趟路程让我感受到火车之慢,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因宝成铁路一段路基塌方,翟婉明不得不辗转多地迂回前往四川峨眉。四天三夜的颠簸也就此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珍惜机会,学好本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让老百姓乘车更快更舒适。
本科期间,翟婉明敢想敢干、努力钻研,认真琢磨数学、力学等专业知识。1987年,翟婉明提前一年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著名机车车辆专家孙翔发现翟婉明在科研上具备突出能力,希望他的研究方向从传热学转为机车车辆专业动力学。暑假期间,孙翔教授接连寄出两封信,并勉励他,“国家现有运输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投身到国家的发展中。”这让翟婉明下定决心转变研究方向,随后他以博士入学考试第一的成绩,开启了自己的铁路工程动力学研究之路。
翟婉明博士论文选题是研究如何减小重载列车纵向冲动,这选题本身具有复杂性,也超出自己当时的研究领域。“只有向书本、前人的研究成果学习。”翟婉明将时间与精力放在研究上,焚膏继晷,孜孜以求,终于创造出一种快速显式数值积分的方法,成功解决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快速模拟的问题,该方法被命名为“翟方法”。那一年,翟婉明年仅二十五岁。
1990年,攻读博士两年半的翟婉明,原定博士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他的导师却给出重新开始新方向研究的意见,转为“减轻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研究”。这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翟婉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投身新的研究。他说,“国家铁路当时运输量大,运输能力弱,此项目能为发展重载运输提供安全保证,意义重大。”
回顾研究道路,翟婉明鼓励青年学子大胆尝试,“你们正处在敢想敢干的年纪,正当开拓创新研究的时候。”他提到,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时他正二十七岁。“从学术思想到理论模型,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都是为了切实进行工程应用,无论铁路提速,还是运输重载,皆为高速铁路大发展提供关键的理论和方法。”翟婉明以自己的研究路,激励学子在敢想敢干的基础上,小心求证,坚持不懈,积极回应国家重大课题、重大需求。
讲座上,翟婉明常笑称自己是西南交大的土教授——地地道道的本土专家,没在国外念过一天书。但实际上,在博士阶段翟婉明也曾面对是否出国留学的抉择,甚至雅思都考过了。但他认识到,对比国外我国铁路事业需求大,发展要求更高,而国外铁路事业已走过这一阶段相对发展较慢,最终他选择坚守,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翟婉明笑言道,“现在出国变成自己给别人讲学。”
讲座后,翟婉明展示了自己为2024级全体研究生亲笔题写的寄语,博士研究生马群作为新生代表接受了题字。
讲座由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九个学院师生参加了报告会。(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