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模拟人突然“倒地”,一群小学生围上前,没有慌乱无措,而是冷静评估环境、判断意识、高声呼救、开展胸外按压……这专业的一幕,并非发生在医院,而是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的教室里。
9月5日,由全国学校急救教育基地、成都市青少年教育发展促进会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联合策划的“急救知识进校园,守护生命‘救’在身边”急救教育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为校园安全注入更多专业力量。
专业培训“搬”进校园,小学生变身“急救小能手”
活动当日,校园化身急救实训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专家团队带来模拟不同年龄段人体的模拟人、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等专业设备,瞬间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目光。
“老师,我这样做对吗?”五年级学生张彧宸从背后环抱住“模拟被食物卡住的同学”,双手放在对方腹部上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二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海放一旁指导,一边调整他的手势,一边鼓励:“对!就是这样,记住‘剪刀、石头、布’的口诀,冲击方向要准确!”同学们两两一组认真练习,很快掌握了这一被称为“生命的拥抱”的急救法。
心肺复苏培训区气氛紧张又专注。“先生,先生,您怎么了?”六年级学生唐哲晞轻拍“患者”肩膀,同时在其耳边大声呼叫。确认“患者”无意识后,他立即转头对身旁同学下达指令:“快!去打120,顺便取AED!”随后,他迅速定位胸骨中下段,十指相扣、手臂垂直,开始有节奏地按压并计数:“01、02、0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刁宇洁穿梭其间,手把手纠正细节:“手指要翘起,按压深度需达5至6厘米,还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从“第一课”到“每一年”,筑牢校园安全网络
成都市青少年教育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乙尹表示:“我们持续致力于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书本与课堂中的知识,更是品格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以及对生命的守护。”她强调,急救培训能从小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对营造更优校园文化与社会氛围意义重大。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校长周雪全程参与活动,她感慨:“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急救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把急救知识学习与实操演练写进成长的年轮,让‘我敢救、我能救、我会救’成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最温暖的注脚。”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最佳场域。我们愿与学校携手,将急救教育打造成‘可持续、可考核、可普及’的课程——一年级懂得识险避险,三年级掌握正确呼救与基本止血操作,五六年级能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按压要领与简易自救互救技能,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升级自己的‘生命护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曹钰教授说。
随着本次活动在盐道街小学成功举办,“急救知识进校园,守护生命‘救’在身边”公益活动将陆续走进更多校园,旨在最终构建“人人懂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校园安全新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