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遇见车间,当教授携手工程师——产教融合如何真正“破壁”,走出“两张皮”困局?10月17日,“2025轻工・化工产教融合新生态与未来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轻化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轻工、化工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数智驱动・范式重构”主题,展开一场关于未来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共建的深度对话。
产业学院再升级:从“共享”到“共生”,打造融合新引擎
当前,高校与政府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正在成为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抓手。产业学院建成后,下一步棋又该如何走?
“产教融合的深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高度。”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曾英谈到,近年来,该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建成了“中国白酒学院”“中国彩灯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曾英提出,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引企入教、送教入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业学院从“共建共享”向“共生共荣”升级,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校企合作的桥头堡。
现场,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郑华均谈到了学校与地方共建研究院的经验。该校面向浙江省20余个产业集群建设的26个地方研究院。以学校与德清县共建的莫干山研究院为例,校地在合作中精准捕捉到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顺势成立地理信息学院,实现“地方出题、高校解题”的紧密联动。
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周志强则从“场域变迁”的角度,剖析应用型大学的转型逻辑。他强调,产教融合不仅是合作模式的变革,更是“知识场域的升级”,必须通过“创新链—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四链贯通,实现价值闭环。
打破“两张皮”: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
除了共建产业学院以外,如何让教育真正对接产业?各高校亮出“杀手锏”:
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喻发全提到了该校的“零时差课堂”全息数字技术。该技术依托5G全息投影技术,可以让企业工程师以“数字分身”的形式走进课堂,为师生构建“身临其境”的零时差互动化工实践课堂。
“双师型”教学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的生动实践。该校副校长罗细亮在现场重点分享了学校在培育人才方面的探索,学校一方面通过实施“名企班”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讲席教授”制,打造编制在学校、创业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
天津农学院副校长张民也谈到了学校构建“农工互哺”模式。农科为工科提供“命题场”,工科为农科构建“赋能器”,实现了产业链和学科链的双向互动闭环,以此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刘平提到了该校正在推进的“千师千企”行动,学校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千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让教授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刘学波则通过一个具体专业的创建成长视角,分享了产教融合的科教创优实践,展现教育如何与产业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