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诗,光阴似画。转眼间,孩子就读的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已走过二十个春秋。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陪伴他们在这片教育沃土中从稚嫩走向成熟,也亲身见证了新时期中国式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刻转型。从最初对分数的执着,到如今对“全人教育”的坚定认同,正是武侯外国语学校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让我对“何为好的教育”有了更为宽广而深刻的理解。
回想孩子初入校园时,我与许多家长一样,将成绩视作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尺。然而,武外的老师们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教育实践,逐渐改变了我的认知。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输出的讲台,而成为师生共探、思维碰撞的场域。小组合作、课题研究、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使知识不再冰冷,而成为可以被触摸、被体验、被思考的生命体。孩子回到家,不再机械地复述知识点,而是眼中闪着光,兴奋地讲述:“我们今天在历史课上重现了戊戌变法!”“我们小组设计的模型获奖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教育的本质在这里被真正唤醒——那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武外二十年来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学校不只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孩子品格、身心与综合素养的培育。非遗工坊、机器人社团、合唱团、篮球队、戏剧社……丰富的课程与活动,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世界的窗。我的孩子原本内向腼腆,却在一次次舞台表演中逐渐挺起胸膛,在志愿服务中学会关怀与承担。我看到他在操场挥洒汗水,在画布上涂抹色彩,在实验中验证真理——教育,原来不是制造“标准答案”,而是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尤其令我动容的,是武外校园中那浓厚而温暖的人文气息。廊柱上镌刻的诗词、橱窗中展示的师生作品、教学楼名中蕴含的文化深意,无一不在默默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温度。课堂上,老师常将杜甫草堂的沧桑、锦里古街的烟火融入教学,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脚下土地的文明脉络。而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轻声慢步”“微笑问好”的提示,不只贴在墙上,更融入孩子的日常行为中——食堂里自觉排成的长队,楼梯间自然让行的身影,活动中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塑造着孩子的品格与气质。人文,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呼吸;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滋养。
家校共育,是武外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到如今的线上互动、家长讲堂、亲子共读、家校运动会,学校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搭建起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之桥。我曾因孩子的青春期困惑而焦虑不已,正是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让我学会倾听与理解;在“家校共读”中,我与孩子一起沉浸在书海,心灵更加贴近。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实施者,更是家庭的陪伴者与引路人。我们家长,也从教育的“局外人”,逐渐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二十年,是一段历程,更是一种积淀。武侯外国语学校的二十年,正是中国教育从“追求分数”走向“塑造完整的人”的生动写照。作为家长,我感恩于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份陪伴与启迪——张燕老师的耐心细致,耿镯老师的严谨求真,黄平老师的激情洋溢,董艳艳老师的因材施教,龚一周老师的创意灵动……每一位教育者都以他们的专业与热忱,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值此武外二十周年的新起点,我衷心祝愿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继续秉持教育初心,在变革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而我们家长,也愿继续与学校携手,陪伴孩子走向更辽阔的远方,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诗篇。(汪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