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从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虽然骨质疏松不能被治愈,但骨质疏松可防可治。然而骨质疏松初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引起人的注意,老年人大多觉得自己“年纪大”“老了”,进而忽略各种症状。
春季气温回暖,是养骨的最好季节,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放射科的逯春梅表示,在这个季节里适度运动可减缓骨量流失,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同时,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等的科学养生,可以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
骨质疏松为何专找老年人?
老年人最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激素水平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性激素水平下降,这些激素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和骨质量。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
钙和维生素D缺乏。老年人如饮食摄入单一或日照不足,可能导致钙和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健康。
消化功能下降。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如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进而影响骨骼健康。
缺乏运动。老年人活动量减少,缺乏足够的机械应力刺激骨骼,不利于骨质的维持。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惊厥药等,可能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其他疾病。老年人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这些人需要做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检查可以评估骨骼的强度和健康情况,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骨折。哪些人需要做骨密度检查?
老年人: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更年期后的女性。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父母或祖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骨折史的人群。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群。
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肝素等。
做好6个方面可预防骨质疏松
在饮食上,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和绿叶蔬菜。钙和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适量运动上,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瑜伽、广场舞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和预防骨质疏松。
健康生活方式上,要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都会影响骨骼健康。多晒太阳,有利于维生素D生成并促进钙吸收,每天至少要晒太阳20分钟。
定期体检上,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有助于及时发现骨密度降低的趋势。
药物干预上,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安全环境上,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应在家庭和公共场所采取防跌倒措施,如安装防滑垫和扶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