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打水仗感染食脑虫男童去世”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让不少家长揪心。让人闻之色变的“食脑虫”到底是什么?它藏在哪里?又该如何防范?记者结合四川疾控寄防所专家杨柳的解读,用大白话为你讲清楚。
让人闻之色变的“食脑虫”,学名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别被“食脑”两个字吓到,它并非真的会啃食人脑,其危害却丝毫不减:一旦感染人体,就会引发脑组织大面积出血、炎症和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它就像个“潜伏者”,常藏在土壤和淡水中。25~44℃的温暖水源是它的“最爱”,所以温泉、池塘、河流、淡水湖这些地方都可能有它的踪迹。而自来水管网、未消毒的游泳池、喷泉及水上乐园里,也曾检出过它的身影。
截至2023年,全球文献报道的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导致的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有488例,病死率超97%,近几年国内也有病例报道。
“食脑虫”有着三种生命阶段——滋养体、鞭毛体和包囊。其中,只有滋养体阶段会感染人体。当环境温度35℃~46℃,且食物充足时,它就会以滋养体的形式活跃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多发生在夏季。不过,氯化消毒能有效杀灭它的滋养体。
很多网友好奇,它究竟是如何“钻进”人体?四川疾控寄防所专家杨柳说,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人们在有它滋生的水体中游泳、跳水或者戏水时,阿米巴滋养体通过鼻腔侵入鼻黏膜,进而进入人体。国内曾有过一些特殊案例,有的感染途径不明,有的是在池塘打捞水草时被感染,还有的是在日常洗漱和擦洗身体时,皮肤有破损,接触了被污染的水源而中招。国外也有因用自来水冲洗鼻腔导致感染的情况。
感染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呢?其实,这病很会“伪装”,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发病初期,28%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发烧等类似流感的症状,72%的患者则会出现颈强直、嗜睡、厌食和恐惧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在接触受污染水体后5~7天,这些症状就会显现出来,而且病情进展速度快得惊人,从发病到死亡平均仅5天。
面对这种“夺命虫”,治疗起来难度不小。杨柳介绍,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十分罕见,存活率极低,目前还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评估的特效治疗方案,有关药物疗效的信息主要依靠病例报告。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两性霉素B,早期诊断并尽快使用,可能会有一定效果。另外,米替福新也可能有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使用它的患者都能存活下来。所以,预防感染才是重中之重。
四川疾控专家给出几点预防建议:不在野外池塘、湖泊、河流中游泳、跳水或进行其他戏水活动;泡温泉时,要保持头部在水面以上;选择正规的人工游泳池游泳,因为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消毒,且游离氯含量达标的人工游泳池,本身不适合“食脑虫”滋养体生存;不使用自来水等未经灭菌或煮沸处理的水冲洗鼻腔;尽量不去未进行氯化消毒的水上乐园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