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爆火的奶皮子糖葫芦凭借甜蜜口感圈粉无数。但有网友反馈连续食用数天后出现皮肤暗沉,让“吃糖导致皮肤糖化”的话题引发热议。
“健康科代表”特别邀请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美容主诊医师黎安琪,成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克菊,从皮肤健康和全身健康角度,为大家解读高糖饮食的影响及科学应对方法。
皮肤糖化是长期高糖的“颜值杀手”
黎安琪介绍,皮肤糖化是糖分子与皮肤中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发生反应,生成黄褐色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过程。这些物质长期堆积会导致肤色发黄晦暗,还会引发炎症、加速皮肤老化,让皮肤弹性下降、失去光泽。
不过专家明确表示,糖化反应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偶尔跟风吃一串奶皮子糖葫芦无需过度担心,但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则会既伤脸又伤身。
对于热门的“抗糖丸”,黎安琪强调其并非特效药,主要成分多为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仅能辅助减缓糖化反应,若不控制糖分摄入,效果微乎其微。真正有效的抗糖策略是 “减少摄入 + 抗氧化协同”,内外兼顾才能减少糖化损伤。
长期高糖饮食可能引发“多重隐患”
李克菊表示,长期过量摄入高糖食物的影响是全身性的,远不只皮肤。比如可能引起体重增加与肥胖。多余的糖分会以脂肪形式在体内储存起来,尤其是内脏脂肪,是导致肥胖的元凶之一。
2型糖尿病风险激增。长期高糖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血糖调节失控,最终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存在心血管疾病隐患。高糖饮食会升高血压、导致血脂异常(如升高甘油三酯、降低“好”胆固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可能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过量的糖(尤其是果糖)会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长期积累形成脂肪肝。
可能带来蛀牙(龋齿)。糖是口腔细菌最爱的“食物”,它们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导致蛀牙。奶皮子糖葫芦黏软的质地更容易附着在牙齿上,危害更大。
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高糖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痤疮等内分泌相关问题有关。
加剧情绪波动和疲劳感。摄入高糖食物后血糖会急剧升高,随后胰岛素又使其骤降,这种过山车式的变化会导致人出现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李克菊建议不把高糖食物当日常零食,浅尝辄止即可。优先选水果或自制健康甜品替代。食用时避免空腹,饭后吃或搭配蔬菜、瘦肉等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延缓糖分吸收。购买食品要查看营养成分表,关注“糖” 含量。若不慎吃多,可通过快走、慢跑等运动加速代谢。调整进食顺序,按 “蔬菜→蛋白质→主食→甜点” 的顺序,既能控制食量,又能稳定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