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圆满落幕。这场为期11天的全球性体育盛宴,吸引了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蓉城,为成都市民及运动爱好者呈现了30余个项目的顶尖对决。数据显示,本届世运会购票观赛人次超22万,创下赛事历史新高。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向全球观众奉献了最高水平的精彩赛事。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运动会作为以非奥运项目为主的全球性、综合性体育赛事,尽管许多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普及度不高,不少参赛队伍甚至正式组建不足一年,但成都世运会为这些运动的普及提供了重要平台。它让更多市民意识到:参与运动并非只能局限于跑步、打球、撸铁等主流选项。在公园散步时,或许就能体验追逐飞盘的快乐;在海滩度假时,一个沙滩球就能组织起一场酣畅淋漓的沙滩手球赛;即便在普通的空旷泥地上,找几块石头来一场地掷球对决也别有乐趣……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来看,成都世运会让人看到了运动的更多可能,这也正是其主题口号“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另一层深意。
家门口的世界大赛
赛后场地即刻向市民开放
8月16日,成都世运掷准飞盘公园正式揭牌。该公园位于成都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东区的一侧草坪,将成为市民长期体验飞盘运动的常设场地。
据悉,成都世运掷准飞盘公园正是本届世运会掷准飞盘的比赛场地。刚刚观看完比赛的市民,若对掷准飞盘产生兴趣,都能在这里长期参与这项新兴运动。在揭牌仪式上,世界飞盘联合会主席罗伯特・劳赫表示,联合会将与成都深度合作,把更多高水平赛事引入此地,培养更多世界级选手,力争让成都成为全球飞盘爱好者向往的“打卡地”。
记者发现,成都世运会的赛事场地设置颇具“松弛感”:除了现有的体育竞赛设施,公园、学校、人工湖等看似与竞技体育关联不大的地方,成为了大部分竞赛项目的举办地。在兴隆湖畔,沙滩手球和沙滩荷球比赛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成都七中东部学校操场则连续举办了棍网球和腰旗橄榄球两项赛事,而这两个项目将是3年后洛杉矶奥运会的团队项目……
赛场设置虽看似“松弛”,但专业性筹备丝毫未减。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对成都世运会给予高度评价:“感谢你们打造了一届令人难忘的世界运动会。”他表示,成都世运会精细的赛事组织和周到的服务保障,都让人印象深刻。这场兼具高专业性与“家门口”亲近感的大赛,不仅合乎简约办赛的理念,更成为人们接触往日“冷门”运动、拓宽全民健身选择的开端。
汤姆・迪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已与成都体育学院签署备忘录,将共同建立体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助力中国乃至全球非奥运动项目的发展。此外,赛后7个临时场馆将继续用于体育锻炼,采购的器材设备也将统筹用于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等方面。
运动不必“随大流”
冷门项目焕发“热门”活力
随着成都世运会的落幕,飞盘、攀岩、定向越野等传统意义上的“冷门”项目,借助赛事推广和“世运空间”系列活动成功“破圈”,成为成都市民运动的新风尚。尽管这些项目在国内普及度不高,但它们的趣味性、低门槛和社交属性,显著拓宽了大众的运动选择,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活力。
在世运会筹备期间,成都通过“世运项目进社区”等活动,将非奥项目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据统计,2025年以来,成都累计举办世运相关活动1200余场,覆盖超600个社区,吸引12万市民深度参与。在校园推广方面,棍网球、飞盘等项目走进120所学校,培养了青少年对新项目的兴趣。
汤姆・迪伦评价道,世运会项目“兼具竞技性与大众参与感”。例如,飞盘、轮滑等项目无需专业场地或昂贵装备,适合全年龄段参与。在锦江区枫树社区的“世运微广场”,市民通过软式飞盘找到了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动作轻、不伤膝盖,现在我们每周都练习。”
世运会不仅改变了市民的运动习惯,更重塑了城市体育生态。通过“票根经济”和“1票激活N场景”行动,文商旅体实现深度融合,新兴运动成为消费新蓝海。正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所言:“成都世运会展示了非奥项目的潜力,它们未来可能进入奥运大家庭。”
据介绍,2025年以来,成都举办世运会相关活动1200余场、国际和全国性体育赛事40余项,吸引观赛者80余万人次。自世运会筹办以来,成都年均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5000场次,市民参与新兴潮流运动项目的占比提升至18%,带动全市体育人口突破980万人,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突破95%。
成都世运会虽已落幕,但它通过“冷门”项目撬动的全民健身热潮,正持续释放长尾效应——运动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而是成为更多人探索健康生活新方式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