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四川省2013年财政决算的报告》 (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总量为7134.69亿元,支出总量为6501.6亿元,净结余2.92亿元。
2013年实现收支平衡
据《报告》,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4.1亿元,完成预算 103.6%,同口径增长14.6%;加上中央补助3305.42亿元和上年结转结余698.1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等347.05亿元,全省公共财政收入总量为7134.69亿元。
而支出总量为6501.6亿元,其中全省公共财政支出6220.91亿元,上缴中央支出12.45亿元,偿还地方政府债券等268.24亿元。全省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后结余资金633.09亿元,其中,因项目跨年实施需要结账下年继续使用的结余资金612.3亿元后,累计净结余20.79亿元,其中当年结余2.92亿元。全省2013年实现收支平衡。
具体来看,去年教育支出1036.41亿元,同口径增长11.3%;科学技术支出69.51亿元,增长17%;医疗卫生支出487.2亿元,增长1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33.51亿元,增长22.5%;农林水支出741.78亿元,增长12.2%。三项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全省公共财政经常性收入10.9%的增幅,其他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民生支出达3987亿
据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介绍,2013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3987.6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1%,是2010年的1.5倍。
2013年,四川不断完善以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促进、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民生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日渐成熟。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切实问题入手,狠抓提升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补软、补短、补缺、补低工作。2013年,在年初已定“十项民生工程”基础上,增加安排省级财政资金3.3亿元,新增实施了八项民生事项,有效缓解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长期以来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在加大民生支出的同时,四川财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全省压缩一般性支出21亿元(“三公”经费6.9亿元),其中,省本级压缩一般性支出5亿元(“三公”经费0.8亿元),全部安排用于支持社会化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万张。
此外,面对“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省级财政筹集救灾资金52亿元,全力保障应急救灾。努力争取中央支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全力做好资金平衡,共筹集中央和省级“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资金560亿元,为灾区重建和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支出用于关键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与向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的预算执行数相比,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加3亿元,主要是决算清理期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合计增加3.8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值税等合计减少0.84亿元。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增加26.62亿元,主要是决算清理期间,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合计增加42.47亿元,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合计减少15.85亿元。
同时,四川还启动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改革,推进转移支付结构调整。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市县财政运行绩效考核机制。省级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覆盖所有一级预算单位,评价项目总数达1680个。启动实施省级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省级专项预算项目压缩40%以上。
2013年,四川省还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及时启动“营改增”试点,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财政政策。继续保持政府投资规模,下达中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00亿元,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投入1295亿元,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自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关键环节,有序淘汰433户企业落后产能,支持关闭424处小煤矿,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针对四川财政发展改革中的收入增长态势整体趋缓,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财政仍然较为困难;财政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健全,支出绩效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王一宏表示,下一步将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本报记者 苏启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