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筑股份)从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融租赁)先后获得了共计1.9亿的融资租赁,为机车销售铺路。与此同时,成都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金控)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为新津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轨道及设备引入省外金融机构融资2.8亿元,占到该项目首期投资额的一半以上。种种迹现象表明,四川轨道交通产业链“傍”上了融资租赁这一新型融资方式,融资趋于多元化。
1.9亿为机车销售铺路
“公司通过为购买公司机车产品的客户提供担保,使其获得融资租赁,这样为公司机车销售铺路。”新筑股份有关人士说,1.9亿的融资租赁业务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是去年12月19日,公司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成都市新筑混凝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四川眉山市新筑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四川新筑通工汽车有限公司等作为一个联合体,与华融租赁、深圳市中联广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对新筑股份的机车产品实施融资租赁销售模式。
当时,上述各方正式签订了为期一年的《融资租赁合作协议》,协议约定:本次融资租赁合作规模为租赁本金人民币9000万元,合作金额达到上限后甲乙双方根据实际合作情况可追加合作规模。“随着2014年市场的开拓,现有合作规模已不能满足市场销售需求,融资租赁需要进一步扩大,因此,上述各方拟在现有合作规模下追加1亿元的合作金额。”这位人士称,该事项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表决。
为加强风险控制,新筑股份拟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公司在筛选客户时,强化对承租人的财务状况、经营资质等的审查,根据承租人的资信状况,要求提供抵押、质押等保障措施。以防范因承租人违约致公司及子公司承担相应担保责任造成损失的风险。其次,公司对租赁的产品保持售后跟踪服务的同时,可通过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产品的实时远程控制,以保障产品安全,为公司后续补救措施争取时间,也能降低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活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要求作为专业的、独立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深圳市中联广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承租人选定保险公司,进一步保障产品安全。
据悉,华融租赁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之一,具有资金优势。
就在新筑股份从华融租赁先后获得共计1.9亿的融资租赁,为机车销售铺路的同时,作为四川轨道交通产业链上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新津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轨道及设备,也由成都金控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引入省外金融机构融资2.8亿元,占到了该项目首期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据了解,2.8亿将注入新津有轨电车示范线R1线工程,是成都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也是成都市重大项目,是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网络,建成后不仅将极大加强二圈层与中心城区的互通互联,更将形成新的产业市场。首期投资5亿元,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拆迁安置并正式开工建设。
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说,融资租赁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其最大的好处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国外的工程机械行业融资很通行这样的做法,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融资租赁方式在我国还未普及,甚至有不少的企业还不知道有这样一种融资方式,在法律上部分概念也存在模糊。”王小琪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都金控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为新津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轨道及设备融资,在四川开了先河。
四川轨道交通融资多元化
事实上,四川轨道交通产业融资多元化,除了上述融资渠道外,作为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新筑股份还于7月份进行了非公开增发股票融资活动。尽管新筑股份去年发布定增预案时,拟募资金为不超过12亿元,最终募集的资金规模只是原计划的一半,募集资金总额约为6.03亿元,将投入年产300辆城市低地板车辆建设项目。“国内已掌握低地板车辆制造技术的企业只有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两大巨头,新筑股份有望成为国内第三家拥有此技术的公司。”新筑股份同时在公告中称,已具备城市低地板车辆制造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公司将具备先进的城市低地板车辆制造能力,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扩展本项目生产的轨道车辆产品种类。
轨道交通产业的基础性研发也是需要钱的。轨道交通产业每年科研经费3个亿,其中,与西南交大合作搞科研就逾5000万元;西南交大、南车集团等业内知名科研院校、企业成立的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获得成都市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轨道交通产业链比较长。”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柏松说,公司只负责研发和设计,车辆制造由南车集团负责。“由公司设计的一条长10多公里的有轨电车示范线,目前正在新津建设,预计今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据悉,全球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毕,已签约入驻的企业或机构达40多家,覆盖从勘探设计、建筑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护、教育培训等,可吸引超过10万人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年产值达1000亿。(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