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用手机软件取代胶片,走进医学“无胶片时代”的成都影泰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影泰科技),其CEO徐宇在获悉四川省政府日前印发《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条政策》(以下简称《十条政策》)后的“第一反应”是,庆幸自己原来将影泰科技落户在了成都高新区的移动互联创业大厦里。据悉,《十条政策》涉及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等十个方面,将支持成都高新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国高端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
国有股分红奖励领军人才
《十条政策》第一条即提出,“允许和鼓励在川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经单位批准后到成都高新区自主创业,在3年到5年内保留其身份和职称”,并明确“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经考核合格后,薪级工资按照有关规定晋升”。同时,支持各类科技人员到成都高新区兼职创业,鼓励在川高校毕业生到成都高新区创业。这必将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据了解,成都具有很强的科技资源优势,目前在蓉高校达50多所,其中部属高校4所;仅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四川大学三校就拥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专家200余人,国家级科研平台23个。允许科研人员保留身份和职称“下海”,将极大刺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十条政策》不仅提出“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等,并进一步实行“允许将省级及省级以下所投资的成都高新区内科技型企业中的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团队”的政策激励。
“这将是四川的一个大动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说。
“首购首用”促进新品上市
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方面,《十条政策》还首次提出,支持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首购、首用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支持成都高新区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鼓励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创新组织登记为公司制法人,成为市场化的创新主体等。《十条政策》中的“首购首用”,是指将支持省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平台公司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验和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应用成都高新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
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首购首用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及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优先购买和使用本地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首次投向市场、暂时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品。”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解释。
四川航天电液控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制集机、电、液为一体的电液控制系统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本部位于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液控制系统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首购首用”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公司加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自主创新助力“三次创业”
“西部地区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职责。”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成都高新区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西部内陆地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24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三次创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创新载体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0000家;累计建设100个公共技术平台、实施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0家,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到2020年建成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其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7年后成都高新区堪比‘硅谷’”,成都高新区有关人士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如此判断。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