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9月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确定为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10月13日,记者从省政府网站获悉,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现代金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全面部署五大产业发展。
电子商务:打造特色优势平台
“力争到2017年,全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2600亿元;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4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4500亿元。”在《四川省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商贸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90%,规模以上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95%。
方案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是要打造优势平台,做大做强以中国白酒交易中心、中药材天地网等为主的特色交易平台,并促进电商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产品“触网”。尤其要支持孵化创新,打造集交易、快递、融资、培训、创新、创意、创业等多业态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孵化器,同时做强移动电商和跨境电商。
现代物流:建第四大航空枢纽
《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我省综合投资环境和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需要通过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着力构建多点多极物流节点体系,加快推进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物流一体化进程和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等重点工作,实现“到2017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减0.3个百分点以上,下降到17.5%左右;培育壮大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20家”的目标。
为此,方案强调要强化政策扶持。兑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物流企业集聚发展、物流项目用地需求、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物流企业融资环境、减轻物流企业经营负担和改善社会物流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快递、城市配送、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
根据《方案》,四川省将建设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西部最大的国际铁路物流枢纽、西部最大的公路物流枢纽、网络化的管道运输体系和西部服务最优的口岸服务体系。
现代金融:实施“创业板行动计划”
目前,尽管我省金融业迅速发展,但还存在金融发展区域不平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地方法人机构实力不强等问题,《四川省现代金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成都为主要载体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并培育区域性金融次级中心等。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争取对全省21个市(州)实现全覆盖,力争5年内纳入省级直接融资企业库的企业达到2000家。同时,实施“创业板行动计划”,建立100家与深交所共同筛选、共同辅导、共同培育的“创业板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库。
科技服务:积极开展创新试点
《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提出,根据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结合四川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以研发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文化融合和检验检测服务等为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时,方案特别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建设成都、绵阳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面向我省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研发设计、信息资源、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等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尤其是,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服务业小微企业进行专业化研发。
到2017年,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5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力争超过5000亿元。
养老健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我省老龄化指标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老年人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已成为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 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1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提供就业岗位71万个以上。
方案提出,要全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及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三管齐下,同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切实加强养老健康服务及积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方案指出,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外商发展养老服务业。
本报记者 苏启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