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移动支付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瞄准了这块“大蛋糕”。
12月29日,中国银联发布的2014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近三成受访者月均网上消费超2000,移动支付消费习惯逐步形成,67%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手机完成支付,其中,42%月移动支付金额占网站支付总额一半以上。
超六成受访者使用手机支付
调查显示,通过移动支付购买实物商品的受访者占比达61%,相比201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通过移动支付进行信用卡还款和转账的占比分别为58%和36%。
与此同时,2014年月均网上消费2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了29%,这一数据也较去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2014年更有12%的受访者表示月均网上消费超过5000元。
艾瑞咨询的分析师表示,“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3G、4G以及WiFi无线网络的覆盖,将为移动支付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随着用户的移动支付认知逐渐加深,移动支付习惯正在养成,因此,移动支付将成未来支付的新趋势。”
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您是否关注支付环节的安全性?
调查显示,64%的被访者表示习惯使用短信动态验证码,相较2013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正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调查显示,10%的被访者曾遭遇过网上交易诈骗,比2013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其中钓鱼网站、木马病毒及虚假退款仍是主要的欺诈手段。从欺诈损失看以小额为主,约六成受访者被骗金额低于500元,但有8%的人损失超过5000元。
警惕不明链接及二维码
如何确保移动支付的安全?中国银联向广大持卡人支招:“支付过程中涉及账户资金安全的重要信息如短信动态验证码及银行账户信息等务必妥善保管,同时不要轻信‘低价’网站以及邮件、短信、聊天工具发来的链接,不明二维码不轻易扫。”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相关工作人员提醒持卡人,欺诈分子有时会通过QQ、短信或者其他通讯工具向持卡人发送所谓的“安全中心”、“认证中心”网址链接,其实这些往往是高仿真的虚假网站,有些甚至冒用知名企业的LOGO。当持卡人在此类网站上输入信息后,欺诈分子就能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盗刷。此外,银行人士特别提醒,发现被骗后应立即致电发卡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反映情况,冻结卡片,越早致电越可能有效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本报记者 马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