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2月12日讯 2月12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成都市2014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日前出炉,2014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5793户,同比增长22.87%。由此,成都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031094户,首次突破百万户台阶,连续3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总体呈现出数量高速增长、规模有效放大和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态势。
创业成都活力激发 每十二个人就有一户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是否运转有序,市场能否有效配置资源,关键在于市场主体是否具有活力。而市场主体的活力具体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据成都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量方面,成都市市场主体2014年底首次跃上“百万”级台阶,注册登记总量已达1031094户,占全省的近三成。这一数据,不但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24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注册资本总额则是市场主体质的重要表现。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共计21344.38亿元,首次突破两万亿大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则是产业结构占比和区域占比。数据显示,成都市一二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户数占比为2:7:91,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一二三圈层市场主体户数占比为51:29:20,区域协调发展趋势明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每万人中市场主体数已达824.9户,这一数据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2.76%。这意味着,成都市户籍人口中,每12.12个人就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一户市场主体,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
《报告》显示,2014年3月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后,成都市的企业注册量出现井喷:3至12月,全市新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达166227户,同比增长超二成。其中,新登记企业67617户,同比增长57.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6个百分点,占全省新登记总量近一半。
“这主要与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给创业者带来充分利好有关。”据成都市工商局负责人介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自2014年3月1日正式启动,成都在高质量完成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验照改年报公示等重点任务外,又配套推出“先照后证、放宽名称限制、放宽企业住所即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小额经营社区备案”等系列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得到提升,有力激发了投资者创业热情,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10775户,同比增长9.12%。2014年,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由去年的607户增加到743户,其中,企业类达295户。
数据还显示,3-12月新登记市场主体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为3590户、6730户和155907户,同比分别增长21.59%、 38.27%和 22.03%,均实现高于两成的增长速率,呈现“齐头并进、统筹发展”格局。其中,第三产业新登记户数占到总数的93.79%,凸显出成都市在巩固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国际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取得明显成效。此外,全年第二产业增速分别高出一三产业13.46和11.77个百分点,折射出成都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效应正逐步释放。
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天府新区呈现井喷
市场主体总量大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去年的总体特征。五大兴市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巨大成长空间,成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成都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对《报告》作如是解读,比如在深化交通先行发展战略方面,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726户,同比增长27.59%,全市累计达4425户,为打造西部物流中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报告》还显示,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成都市先进制造业快速增长。新登记户数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新增注册资本的前三位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而从累计实有户数看,生物产业汇聚的市场主体数量最多,达10099户;从行业企业规模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规模最大,注册资本达435.34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个体规模最大,户均注册资本达1737.91万元。
根据数据分析,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构成另外两个增长极。其中,信息服务业新登记6785户,数量最多;新增注册资本则以金融业为最,全年共新增167.75亿元;电子商务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同比增长2.86倍,新增注册资本同比增长3.6倍,增幅最大。同时,都市现代农业累计户数和资本分别较上年度增长14.73%和19.60%。数字的背后,是成都市市场主体规模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报告》还分析了成都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目前,已有超过半数的市场主体在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集聚。其中成都天府新区市场主体迅猛发展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随着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市场主体增长再次迎来爆发,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310户,占全市新登记数量的7.7%;新增注册资本金573.58亿元, 占全市新增资本的17.67%。截至2014年底,成都天府新区已累计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9136户,占全市登记总量的8.64%;注册资本累计2971.38亿元,占全市登记总量的13.92%。
而从2014年底市场主体户数在三个圈层的占比来看,一圈层吸纳了全市半数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实现26.5%的同比增长率,继续领跑全市;同时,一圈层的服务业增速持续加大,累计户数已达493454户,占全市总数52.9%。而二三圈层实有市场主体户数也分别实现了18.24%和15.02%的较高增长,二圈层在第二产业总户数的占比达39.1%,三圈层在第一产业总户数的占比达56.7%,三个圈层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保持了阶梯状的联动和平衡。
行政审批三证合一 年内将在成都开展
《报告》显示,成都正继续成为国内投资者拓展西部市场的重要首选地和集聚地。全市新增内资企业中,市外投资人共105110名,吸纳市外注册资本2469.72亿元,其中,国内投资人中来自北上广和江浙地区的增长明显,这意味着随着成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内投资者对成都的发展持续看好。
同时,全市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连续3年保持正比增长,2014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新增925户,同比增长34.25%,新登户数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新增注册资本99亿元,同比增长46.99%。户数和资本的增长幅度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49和23.12个百分点。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和韩国分列新增外商法人企业户数排名前5位。成都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极核引领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15年,成都还将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下一步,成都工商部门将根据《报告》体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全力支持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对凡有意愿并符合法定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工商部门均支持其转型升级为企业;对于企业集团,成都工商部门将放宽登记条件,支持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升级为公司,鼓励中小企业加入企业集团。
此外,企业或个人到成都投资兴业将得到更便利的政务服务。成都在持续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的同时,高新区已试行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统一相关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据悉,相关改革有望年内在成都逐步开展。(代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