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内江、泸州、自贡、宜宾四城市均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区位优势。”四川省工商联相关提案起草人在对提交给2015年四川两会的《关于加快川南经济区建设的建议》进行解读时表示,目前川南经济区资源、产业、人才和市场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建设,打造四川“第二经济增长极”,将有利于提升川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形成四川经济发展 “双引擎”格局。
明确四大定位设立统筹机构
该提案起草人说,川南经济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将其定位于产业转移承接的最佳目的地;定位于川滇黔渝结合部交通枢纽;定位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建设;定位于构建长江上游开放合作新高地。
“根据上述四大定位,在已成立省协调小组基础上,设立统筹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的专门机构。”该提案起草人表示,设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旨在加大对川南四市的资源整合和政策协调力度,负责川南经济区规划制定、综合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指导四市协同制定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性详细规划,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间经贸协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川南经济区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优势,推动“龙尾”强劲发展。
在解释该提案的出台背景时,该提案起草人告诉记者,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就包括了“多点多极支撑”的内容,而川南经济区就是重要的“点”和“极”。提案因此建议,加强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实力相当、缺乏中心城市的川南经济区区域合作发展的研究,加大政策创新,探索川南同城化建设新路,形成同城化建设的新模式。
“出台支持川南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税收、金融、土地等特殊扶持政策。”该提案起草人称,优先考虑在川南经济区设立独立的保税区和保税局、自贸局,强化川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优势。
发挥五大优势 助推转型升级
在该提案起草人看来,对川南经济区进行定位也好,还是实施川南地区同城化建设也好,这些都是手段,而目的则是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四川实现“两个跨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该提案起草人介绍,提案就川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其一,结合川南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水运优势,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区域内差异化、集约化错位竞争发展策略,在川南批准设置国家级、省级的特色产业园区,建立长江经济带川南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构建沿江产业集群。
其二,发挥川南经济区的产业优势。如泸州的化工、自贡的盐卤、装备制造、宜宾的饮料食品、页岩气等都是值得重点发展的产业,特别是泸州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更是需要重点关注。
其三,在川南经济区建设中要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推进化工产业向煤化工、石油化工等方向转型,争取永川——富顺板块页岩气开发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区,加快CNG、LNG、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
其四,依托自贡、泸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川南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中心,加大对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另外,还有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川南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1小时城际旅游,打造长江上游黄金旅游带。”该提案起草人说,川南旅游资源不是特别突出,单个城市发展有限,需要川南各城寻求旅游抱团发展之路。而事实上,自贡的盐文化、恐龙文化,内江的大千文化,泸州、宜宾的酒文化,以及宜宾僰人文化、竹文化等,都是值得挖掘和探究的文化内容,川南要发展旅游,建议要融入更多人文情怀。
打破行政区划实施同城建设
“内江、泸州、自贡、宜宾四市之间都相距不远,是川内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最有条件实施同城化建设。”该提案起草人说,实施同城化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经济区划进行规划,统一编制川南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土地征用补偿、产业培育支持、招商激励等项政策,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流通顺畅、联系密切、配合默契的城市经济圈。
首先,要面向成都、重庆布局城市建设走向,协调四市城镇开发建设步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泸县、合江纳入中心城区发展,支持一批基础好的乡镇升格为小城镇,扶持建设高品质川南城市群,增强其在省内、省际间的辐射力。
其次,建立合理可行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试点推进城镇化项目PPP建设模式,促进金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合理流动配置。
第三,优化城市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周边区域空间资源优势,对接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在加快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的17座跨江桥梁、3条川南区域铁路基础上,大力推进成资泸、成自宜城际铁路建设,深度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打造川南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