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四川将着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近日,四川省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夯实底部基础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7年,力争一半以上的县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30个以上的县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全省培育2个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3个超过1000亿元的工业强县(市)。
发展壮大县域特色工业四大产业各有侧重
《意见》提出,要统筹考虑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要素禀赋、环境容量等实际条件,梯次推进资源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区位优势县等四类县(市)加快转变,发展四大导向产业,打造一批定位科学、特色明显、综合实力强的工业基地县(市)。
具体来看,以转型为导向提升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依托自然矿产资源优势,在攀西、川东北、川南等县域,优化发展能源电力、天然气与盐化工、钒钛及稀土、绿色建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以转化为导向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在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县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知名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百万人口大县为重点,在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以及成都经济区等人口大县,布局和承接省内外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联动为导向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配套制造业,围绕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合理引导以点、极为核心的中心城市产业溢出和扩散过程,在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圈层县(市),布局发展一批为龙头企业、整机产品配套的辅助制造业,大力发展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机车车辆、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航空航天主机和重点产品配套的材料、零部件、基础工模具等产业。
《意见》明确,将县域主业突出、成长较快、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优先列入省“小巨人”、“成长型”企业、小升规等各类企业培育计划,在项目申报、资金补助、市场开拓、企业兼并扩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发挥流通引领作用,推广运用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全民触网”和“全企入网”工程,基本实现县域全园触网、品牌产品网上直购、企业网上营销。支持县域工业企业积极参加“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动”。
提升产业园区建设水平 促进园区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如今产业园区遍地开花,怎样发展才是出路?《意见》强调,要促进园区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合理控制县域产业园区数量,大力提高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强化产城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定位准确、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集聚与辐射力强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将研究制定工业集中区建设管理规范标准和反映产业集中区发展实况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实施“51025”重点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一批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阿坝、甘孜、凉山等民族地区深化与内陆地区及州内各县域间的合作,发展“飞地”园区,完善县域园区开发管理体制,鼓励县域工业主管部门和工业园区合署办工。
此外,《意见》还要求完善县域中心城镇、产业园区与周边铁路、高速公路的连接通道,完善县域电力、天然气、生产生活用水、通信网络等管网体系。同时,多方充实产业园区投资平台资本金,提高其融资能力,积极引入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多方式参与产业园区水、电、路、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争取国债资金和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着力推进产业“走出去”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也成为推进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意见》提出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扶持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发展。
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也落实到实处。《意见》强调,加大创业指导培训、信息咨询、税费减免、投融资服务、市场开拓等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中心建设。在创业资金、融资服务、场所提供、土地供应、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就业量大的创业项目。还要实施返乡创业计划,每年重点支持一批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吸引各地在外成功企业家、知名人士回乡投资兴办各类工商企业。
同时,完善四大城市群区域产业合作发展和利益分享机制,规划、引导成都等中心城市服装、鞋帽、轻纺、造纸等产业有序向区域内外县(市)整体转移。推动成都等中心城市、发达省区与县(市)联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产业整体转移园区、产业配套加工区。充分利用陆地港、保税区等建设,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特色产品“走出去”,以县域为重点,积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出口企业生产加工基地。
本报记者 苏启桃
|